孟子通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很奇怪,为什么我会用羊去换牛,同样 是一个生命,这一个生命我们要珍惜它,而另一个生 命我们却会很残忍地对待呢?同样是生命,为什么对 待生命会有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因为什么呢?这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来看孟子怎么解释。“无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没事的,我来给你解释一下,这就 是仁的一个道理,“见牛未见羊也”,这个话很重要 ,大家要好好体会一下。同样都是生命,为什么我们 对待不同的生命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们会采取截然相 反的态度,我们会去保护一个生命,同时又会去残害 另一个生命?我们在保护一个生命的时候会义无反顾 ,我们运用了我们的仁心,可是另外一个生命被无辜 地残害了,我们居然没有感觉。如果仔细去揣摩种种 生活现象,就会发现有很多奇怪的东西。一切伟大的 理论,都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都在日常生活的现象 当中。在这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原理性的东西,即“ 见牛未见羊也”,这就是人的局限性。人在感性上具 有一种局限性:就是见与不见的区别,这两者之问是 有区别的,我感受到一种对象,和我对待一种概念化 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是两码事。换句话说,一个活生 生的对象和一个概念的对象,我们对它们的感觉是不 一样的。面对着活生生的对象,我们容易产生一种同 情心,而对概念的对象,往往容易麻木。这个时候我 们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而这种不同态度的差异让人 触目惊心。你想牛被你放了是因为你不忍,羊被你杀 了,你居然没有感觉,这种事不是很奇怪吗?这就是 见与不见的区别。这头牛我见了,活生生的就是这头 牛,如果它被杀的话,我马上就会浮想到它被杀的这 个场景,这头牛在瞬间就会归于虚无,所以人心里就 会对这头牛产生情感了。但是这只羊我没见,所以在 我脑子里它就是一只羊的概念,它不是具体的羊,所 以我们很难对这只羊产生情感,我们很难想象概念中 的羊是怎样被杀的。比如说自己吃鸡与自己动手杀鸡 。大家都敢吃鸡,但许多人不敢杀鸡,因为这里面有 使得一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你等于在消灭一个生 命。你端上来的菜就不具有一个生命的形态了。见与 不见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见”能产生感情,“不 见”它就是一个概念。 所以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君子一般不待在厨 房里面,为什么君子不待在厨房呢?因为受不了。很 多人读《孟子》断章取义,说君子远庖厨是因为君子 懒,不干活却还要吃,很虚伪。不是这样一个道理, 它的确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与我们对生命的接触 有关联,因为接触到了就能产生感情。“君子远庖厨 ”体现出孟子对生命的态度,但同时也体现感性的不 足。如果我们运用理性来看待,看到这头牛固然有不 忍之心,但是想象到那头羊也会产生怜悯之心,羊也 不能杀。从感性上说,我们在区别化地对待生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