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与中医
作者简介
刘明武,地质工程师,独立学者,近10年来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与独特视野,将地质学中“有其矿必有其因”“见其矿必求其因”的思路与方法引入文化研究,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必须的定量化、标准化引入文化研究,追溯出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源头在本身就是严密数理体系的太阳历。曾在《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杂志》以及《人民政协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太极思维: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尚象制器:发明创造的哲理与实践》两篇文章被《中国哲学》全文转载,数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所摘载。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数十家网站所转载,《南方日报》两篇报道《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人类还会敬畏太阳吗》被海内外数十家网站所转载。
内容简介
第一章太阳历与人工水稻 前面已经谈到,中华文明是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是全世界心悦诚服的文明;从古至今,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一直都有人真诚地赞颂这个文明。那么,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何处呢?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第一标志与根本标志 中华文明肇端于农业文明! 换言之,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农业文明的第一标志是什么? 是文字吗? 不是! 正确的答案是:粮食! 粮食是农业文明的第一标志。 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一切都无从谈起。 粮食是辛勤劳动的成果吗? 非也! 粮食是劳动工具的成果吗? 亦非也! 没有太阳历区分出的节令,仅仅有辛勤劳动,有种植也不会有收获。同样的道理,工具再先进,不按照节令种植,有种植也不会有收获。 关于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先回顾一句先秦的至理名言。《韩非子功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尧,圣人之君也。不按照节令种植,十个圣人之君也种不出一粒粮食。种植粮食,天时比君王重要。天时的重要性与根本性,在此显示了出来。人时合于天时,这是必须遵循的法则。种植粮食,必须以天时为纲,君王也必须遵循这一纲纪。 关于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再看两句今天的民间谚语。“过了芒种,种了白种。”“过了立秋,种也没收。”前一句是东北的种植谚语。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之后的第三个节令。东北的第一次种植,必须种在芒种之前。否则,有种植而无收获。天时之时必须遵守,没有商量的余地。太阳历的严肃性在“过了芒种,种了白种”这八个字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后一句是湖南的种植谚语。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令。湖南的晚稻种植,必须种在立秋之前。否则,有种植而无收获。天时之时必须遵守,绝对不允许违背。太阳历的严肃性在“过了立秋,种也没收”这八个字中又一次得到了充分揭示。 包含芒种与立秋的二十四节气,产生于立竿测影之下。二十四节气,太阳法则也。两句民谣的直接意思是:种植必须严格地遵循太阳法则;间接意思是:没有太阳历,绝对不会有农业文明。 从先秦之至理名言到今天的民间谚语,揭示出了一条根本性的、必须遵守、绝对不允许商量的规矩:人时必须合于天时。 农业生产必须吻合于太阳法则,这就是人时合于天时。 长期以来,人们把发明劳动工具视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工具只是具有重要性,但不具备根本性。今天的劳动工具已经进步到了“三机”: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时代,如此先进的工具,不遵守节令秩序同样不能有收获。试想一下,工具是不是仅仅具有重要性而非根本性。文明的根本性标志,是不是界定出节令的太阳历?! 如果说粮食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标志,那么,完全可以说,太阳历是中华文明的根本标志。 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教授研究甲骨文,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科学早于文字;早于文字的中国科学是时间科学。日期、月期、季度、年度,这些时间单位的区分与确定,标志着中国时间科学的出现。1汪德迈教授所谈的时间单位,全部是在太阳历中出现的。 中华文明的起始点在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第一标志是粮食,种植粮食必须遵循太阳历的节令。这里,值得追溯的新问题是:中华大地上的太阳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第二节 太阳历远远早于文字 太阳历何时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无史可考。 但经过一个逻辑关系,可以追溯在中华大地上太阳历出现的具体时间。 既然“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那么,以稻穗为依据是否可以证明“天时”的出现?! 既然有“过了芒种,种了白种”与“过了立秋,种也没收”的谚语,那么以人工粮食为依据是否可以证明“天时”的出现?! 人工水稻,是证明太阳历出现的最有力的证据。 盲目种植,绝对不会有收获。有收获的种植,是否可以证明种植者已经区分并掌握了太阳历。请看下面一系列的考古发现: ——河南舞阳贾湖,发现7000年前的水稻。 ——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7000~8000年前的人工水稻。 ——湖南澧县,发现8000年前的人工水稻。 ——湖南道县,发现12000年前的人工水稻。 有节令才有收获! 7000年前的人工水稻,是不是可以证明:7000年前就有了太阳历?! 8000年前的人工水稻,是不是可以证明:8000年前就有了太阳历?! 12000年前的人工水稻,是不是可以证明:12000年前就有了太阳历?!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文字“日月星”三个字,是在大汶口遗址发现的。大汶口遗址距今已有6000余年,与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的时间相当。人工水稻已有上万年历史,文字有6000余年历史。人工水稻与文字之间的时间差为: 12000-6000=6000(年) 文字比人工水稻至少晚6000年。人工水稻可以折射太阳历的出现。中华大地上的太阳历是不是远远早于文字?! 第三节 太阳历的表达 文字之前,太阳历是用形象的与抽象的图画表达的。文字出现之后,表达太阳历形象的与抽象的图画仍然在延续。一直延续到彝族、苗族的服饰之中。 就世界而言,环太平洋的高山中都有岩画;就中华大地而言,东西南北中的山岩都有岩画;有岩画就有太阳,有形象的太阳,有抽象的太阳(图1-1~图1-5)。出土的陶罐、玉器、金器中也有太阳,有形象的太阳,有抽象的太阳(图1-6~图1-12)。 为表达太阳历,文字之前的中华先贤与文字之后的中华先贤还创造了大量的几何图形。图1-12中四只凤鸟象征春夏秋冬四时,十二道光芒象征12个月。 第二章 十月太阳历 这里有稳固的时空一体的时空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升降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枯荣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阴阳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观 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文化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成熟?因为这里有很多很多永恒而常青的、不可变动的哲理与观念: ——这里有稳固的时空一体的时空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升降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枯荣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阴阳观! ——这里有稳固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观! 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中稳固的基本观念,大都起源于十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不是一步形成的! 十月太阳历之前,中华大地出现过很多种太阳历,苗族今天采用的是十二月太阳历,但是苗族民间流传有两月太阳历、三月太阳历、五月太阳历、六月太阳历、七月太阳历、八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十六月太阳历;彝族民间还流传有十八月太阳历与二十月太阳历。苗族解释三月太阳历,解释出了不阴不阳。冬至夏至,一寒一暑。一寒一暑,即一阴一阳。冬至到夏至之间,有一个过渡的温带;夏至到冬至之间,又有一个过渡的温带;这个温带,就是不阴不阳。 苗族解释太阳历非常有趣,选录3种如下,供读者鉴赏。 其一,5个手指与苗族五月太阳历。5个手指,从大拇指算起,1个手指代表1个月,1个月73日,5个月一年365日。 五月太阳历有闰月。闰月设在年末,闰月74日。加上闰月多出的1日,闰年366日。 五月太阳历即五行历。 其二,10个手指与十月太阳历。 10个手指,从大拇指算起,1个手指代表1个月。 一三五七九,5个奇数月为大月,大月37日。 二四六八十,5个偶数月为小月,小月36日。 十月太阳历,全年365日。 逢闰年,十月37日,全年366日。置闰于年末。 其三,手指脚趾与二十月太阳历。 苗族二十月太阳历,根植于人的手足二十指(趾)。 一年分5季,一季4个月,一年20个月。 一月18日,每季末月多置1日,一季73日,五季一年365日。 每季4个月,前3个月每月18日,最后1个月19日。 每季的天数为:18×3+19=73(日) 五季的天数为:73×5=365(日) 闰年的末季74日,闰年366日。 手指、双手手指、手指与脚趾;五月、十月、二十月;仰观太阳,近观自身;太阳与自身结合,形成如此3种太阳历,是不是很有趣?! 多种太阳历之前,中华大地上还出现过多种物候历——花历、树历、鱼历、鸟历,等等。 这里仅举一个以树为历的例子。云南白族,家家户户都种有柳树、桃树。种树的目的之一,就是以树为历。柳树吐絮时,开始育秧;桃树开花时,开始插秧。海拔不同,柳树吐絮、桃树开花的时间也不同。以树为历的稻作农业,是道法自然的典型。 桐子树开花时播撒稻谷种,是黔东南苗族的习俗。桐子树开花,春温已经稳定,再没有倒春寒,就不再担心种子被冻坏。 阳雀开始鸣啼时,便是阳春三月。以阳雀开始鸣啼为基准,开始播谷种,种包谷、红苕、豇豆、辣子,同样是黔东南苗族的习俗。 以花为历、以鸟为历、以鱼为历,与以树为历的道理一样,不再一一赘述。 在详细介绍十月太阳历之前,介绍这些常识的目的是希望当代与今后的青年学子,牢牢记住中华先贤的探索精神。 ★《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几部中国典籍的是与非》——《中华读书报》 2004年2月、3月、5月连续三个版面隆重推出刘明武先生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反思性文章 ★《问道国学精华,是振兴中医的根本》《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人类还会敬畏太阳吗》 ——2009年6月、2010年10月、2011年7月《南方日报》多次专访刘明武先生 ★《太阳历:中华文化的活水之源》《太阳历:人文与百科的共同基础》《太阳历:当代重大问题解答的钥匙》——《汉学研究》2014年春夏卷连续三个版面报道刘明武先生研究太阳历的文章 ★从太阳历入手,找回令世界心悦诚服的中华元文化,这就是刘明武的文化自信心——《中国文化研究》杂志原主编、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阎纯德评价刘明武先生 ★以太阳历为钥匙,才能真正打开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大门,才能真正认识中华文明的成因—— 刘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