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原典】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集注》:此二句合下二句为一节,乃一篇之纲领也。盖言天地无 私,因物付物,是以祸之福之,常因人之善恶,本无一定之门。今人求 福,则萌侥幸之念,而不知福缘善生;遇祸则起怨尤之私,而不知祸因 恶致。善恶实由人自作,则祸福岂不由人自招乎?太上恐人不肯反求诸 己,故首揭“自召”二字以示人也。大抵一念起处即分善恶,善恶既 分,祸福即殊。 释评: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说:“祸福没有固定不变的门道,都是 由人自身招致而来的,不同的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后果。” “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又叫“上清真人”,在道教传说中,他地 位特别高,而且神通广大,号称“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他还善于度 人,尤其喜爱那些勤学好问的人,喜欢指导他们修行,是一位颇有师道 尊严的道教尊神,这也许就是这本书托名“太上”所作的原因吧。 祸与福的辩证关系是个古老的话题。说到生活的辩证法,老子无疑 是洞彻其中奥妙的第一人。他那五千字的《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意思是说,祸与福相互依存, 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的故事充分印证了“祸福无门”的道理:靠 近长城一带的居民中,有位老人,他的马无缘无故就在胡人的住地走失 了,老人对安慰自己的人说:“怎么见得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 几个月,那匹马不但回来了。还带来了胡人的良马,人们纷纷前来祝贺 他。老人却忧心这是是一件坏事。果然老人的儿子因为骑马摔断了大 腿。好事又变成了坏事。但是故事还没完,后来胡人大举入侵,壮年男 子都去作战,塞翁之子因为腿瘸,父子俩才得以保全性命。这个故事一 波三折。结局总是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好运气很可能带来坏 的结果。坏运气又未尝不能带来好的结果,真是“祸福无门”,让人捉 摸不透。 在塞翁失马的故事中,人控制不了事态的发展,在变化莫测的时运 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塞翁虽然心态旷达,看问题也颇有远见,但是他 只是在被动地承受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做什么,去积极改变自己的命 运。这在《太上感应篇》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作者巧妙地把 话音一转。抓住人们“求福”的心理,宣扬“惟人自召”,也就是说, 原本没有一条叫“福”的路,更没有一条叫“祸”的路,福与祸都没 人给你,是自己招来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心向善就会大富大贵,作恶多 端就会灾祸不断,按照这个说法,人成了最关键的因素,究竟是福还是 祸,就看人怎么去做了。想要幸福,只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就行了。 这样,原本变化莫测、不能预知的祸与福,一下就变成了如来佛手掌里 的孙猴子,尽在掌握之中了。 的确。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都希望有好运气。好运气在关 键时候能够推人一把,是我们人生的“快捷键”。运气好时,挡都挡不 住,运气不好时,喝口凉水都塞牙。 《集注》:善恶,感也;祸福,应也。此感彼应,毫发不爽,如人 有形则有影也。佛说众生造业,其报有三:一现报,今生造业今生受; 二生报,今身造业后身受;三后报,今生造业更一生受,此通三世论 也,儒家亦言之。曰子孙保之,日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亦通三 世论也。今但据目前某人善而得祸、某人恶而得福,岂通论乎?曰:然 则形影之喻,其说何也?曰:此言其必然也,非定言其速也。即影之肖 形,亦有远近,影远则大,影近则小。报之远近,宁独不然?速则报 轻,迟则报重。或恶业多则先受恶报;或善业多则先受善报;或善心退 转,则又因福而得祸;或恶念改悔,则又因祸而得福。虽是种种不一, 总之一定不移,故曰“如影随形”。 释评:善与恶的因果之报,就像人的影子跟随着形体,片刻不离。 行善或作恶,都是人的主观行为,两种做法的结果肯定不同。我们反 对因果报应,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因果关系,承认现实中因果关系的客观 性。一件事情有前因才有后果,原因和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必 然的联系,就像影子跟随着人的身体,身体走到哪里,影子就走到哪里。 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名叫祖姬,她年轻漂亮,深受宠爱,可 是一直没有生孩子。魏武子上了年岁,他刚生病的时候,叮嘱儿子魏颗 说:“如果我死了,你就把祖姬嫁出去。”谁料后来魏武子病重,又改 口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颗认为人在病重 的时候就神智不清了,应当遵照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决定,所以魏武子死 后,魏颗并没有让祖姬陪葬,而是把她嫁了人。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 晋军和秦军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魏颗遭遇了秦军骁勇的大 力士杜回,眼看就不是对手,这时候突然有位老人,用草编的绳子绊倒 了杜回,杜回被魏颗俘获,魏国军队大败秦师。原来这位老人就是祖姬 的父亲。魏颗在一念之间救了祖姬的命,老人于是在关键时候出手,报 答了他的恩情,这是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