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扶贫政策与实践探索--经验挑战与优化

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扶贫政策与实践探索--经验挑战与优化
作者: 程惠霞//张琦|责编:李晓红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6.92
折扣购买: 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扶贫政策与实践探索--经验挑战与优化
ISBN: 978751960840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导论 贫困首先是一种物质状态,其次是一种精 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再次是一种能力状态。相应 地,贫困治理不仅应当考虑物质救援解决贫困者 当下生活困境,还应当考虑从权利、精神和能力 角度帮助贫困者迈向自我发展阶梯。金融扶贫就 是这样一种路径,它不仅支持和配合慈善救助、 财政帮扶和教育扶贫,其自身运行还能激发贫困 者内生脱贫动力,克服穷人心态、贫困思维和精 神贫困,并在包容性扩展过程中赋能贫困者摆脱 贫困。 1.1贫困者的困境是什么? 贫困是一种涵盖物质、精神、心理、思维 与能力在内的综合状态,其成因复杂,既有外部 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制度环境原因,也有贫困 者个体或群体内在因素,既有被动性、客观性和 外部性,也有主动性、主观性和内生性。自20世 纪70年代贫困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以来,经济学 、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科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就 贫困成因先后形成贫困循环论、均衡陷阱论、循 环积累论、人力资本论、贫困文化论、贫困结构 论、贫困功能论、不平等与异质性理论、自然决 定论、人力缺乏论、制度不利论等学说,并提出 对应的反贫困疗方。 1.1.1贫困的内涵 根据世界银行的购买力评价标准,绝对贫 困(absolutepoverty)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标 准低于某一个货币单位的状态,2015年之前这 一货币单位是不足1美元,其后被调整为1.9美 元。相对贫困(relativepoverty)则被界定为 “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低于同一时期本国的平 均收入水平的状态”。贫困分层有利于寻找具体 致贫原因和治理方案,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也是 提高各种扶贫政策和救助手段有效性的理性选择 。 很多国家在世界银行绝对贫困标准基础上 ,制定了更加符合本国实际情况贫困线标准,但 基本以饥饿为导向的定量食品和其他一些必要支 出为标准,最终落实为“吃不饱饭”。其背后的 理论根源在于:饥饿既是贫困表征也是造成贫困 的原因之一,饥饿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大脑发 育迟缓,以致身材矮小、识字率低、疾病缠身, 劳动效率低下,劳动产出无法改善营养状况,再 加上节育知识匮乏,过多人口出生进一步加剧饥 饿。许多贫困人口不识字、没有技术、缺乏经验 、身体素质欠佳,很难选择职业,要么被困在土 地上,却又缺乏资金改良土壤和种子,要么被限 制在重体力劳动范围,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法律 意识匮乏,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劳动权益。在现阶 段有关贫困形式与原因尚存争议的情况下,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