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批注论语(插图版)

名家批注论语(插图版)
作者: 校注:崇贤书院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80
折扣购买: 名家批注论语(插图版)
ISBN: 978751043564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格物致知之说,王心斋最优。心斋为阳明弟子。 读书不多,反能以经解经,义较明白。谓《大学》有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语。 “致知”者,知事有终始也,“格物”者,知物有本 末也。格物致知,原系空文,不必强为穿凿。是故诚 意是始,平天下是终,诚意是本,平天下是末。知此 即致知矣。刘蕺山等崇其说,称之日“淮南格物论” ,谓是致知格物之定论。盖阳明读书多,不免拖沓, 心斋读书少,故能直截了当,斩除葛藤也。心斋解“ 在止于至善”,谓“身名俱泰,乃为至善,杀身成仁 ,便非至善”,其语有似老子。而弟子颜山农、何心 隐辈,猖狂无度,自取戮辱之祸,乃与师说相反。清 人反对王学,即以此故。颜山农颇似游侠,后生来见 ,必先享以三拳,能受乃可为弟子。心隐本名梁汝元 ,从山农时,亦曾受三拳而终不服。知山农狎妓,乃 伺门外。山农出,以三拳报之。此诚非名教所能羁络 矣。山农笃老而下狱遣戍,心隐卒为张江陵所杀。盖 王学末流至颜、何辈,而使人怖畏矣。 阳明破宸濠,弟子邹东廓助之,而欧阳南野、聂 双江辈,则无事功可见。双江主兵部,《明史》赞之 日:“豹也碌碌,弥不足观。”盖皆明心见性,持位 保宠,不以政事为意。湛甘泉为南京吏部尚书亦然。 罗念庵辞官后,入山习静,日以晏坐为事,谓理学家 辟佛乃门面语,周濂溪何尝辟佛哉!阳明再传弟子万 思默、王塘南、胡正甫、邓定宇官位非卑,亦无事功 可见。思默语不甚奇,日以晏坐为乐。塘南初曾学佛 ,事晏坐,然所见皆高于阳明。塘南以为一念不动, 而念念相续,此即生生之机不可断之意。思默自云静 坐之功,若思若无思,则与佛法中“非想非非想”契 合,即四空天中之非想非非想天耳。定宇语王龙溪日 :“天也不做他,地也不做他,圣人也不做他。”张 阳和谓此言骇听。定宇日:“毕竟天地也多动了一下 。此是不向如来行处行手段。”正甫谓,天地万物, 皆由心造,独契释氏旨趣。前此理学家,谓天地万物 与我同体,语涉含混,不知天地万物与我孰为宾主,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之说亦然,皆不及正甫之 明白了当。梨洲驳之,反为支离矣。甘泉与阳明并称 。甘泉好谈体认天理,人有不成寐者,问于甘泉。甘 泉日:“君恐未能体认天理耳。”阳明讥甘泉务外, 甘泉不服,谓心体万物而无遗,何外之有?后两派并 传至许敬庵,再传而为刘蕺山。蕺山绍甘泉之绪,而 不甚心服。三传而为黄梨洲。梨洲余姚人,蕺山山阴 人。梨洲服膺阳明而不甚以蕺山为然,盖犹存乡土之 见。蕺山以常惺惺为教。“常惺惺”者,无昏聩时之 谓也,语本禅宗,非儒家所有。又蕺山所以不同于阳 明者,自阳明之徒王心斋以致知为空文,与心、意二 者无关,而心、意之别未明也。心斋之徒王一庵,以 为意乃心之主宰,于是意与心始别。蕺山取之,谓诚 意者,诚其意根,此为阳明不同者也。然蕺山此语, 与《大学》不合。《大学》语语平实,不外修己治人 。明儒强以明心见性之语附会,失之远矣。诚其意根 者,即堕入数论之神我,意根愈诚,则我见愈深也。 余谓《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二语甚确 。盖诚即迷信之谓,迷信自己为有,迷信世界万物为 有,均迷信也。“诚”之为言,无异佛法所称“无明 ”。信我至于极端,则执一切为实有。无无明则无物 ,故日不诚无物。《中庸》此言,实与释氏之旨符合 。惟下文足一句日“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即与释氏 大相径庭。盖《中庸》之言,比于婆罗门教,所谓“ 参天地、赞化育”者,是其极致,乃人摩醯首罗天王 一流也。儒、释不同之处在此,儒家虽采佛法,而不 肯放弃政治社会者亦在此。若全依释氏,必至超出时 间,与中土素重世间法者违反,是故明心见性之儒, 谓之为禅,未尝不可。惟此所谓禅,乃禅八定,佛家 与外道共有之禅,不肯打破意根者也。昔欧阳永叔谓 “孔子罕言性,性非圣人所重”,此言甚是。儒者若 但求修己治人,不务谈天说性,则譬之食肉不食马肝 ,亦未为不知味也。 儒者修己之道,《儒行》言之甚详,《论语》亦 有之,日“行己有耻”,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之大端,不过尔尔。范文正开宋学之端,不务 明心见性而专尚气节,首斥冯道之贪恋。《新五代史 》之语,永叔袭文正耳。其后学者渐失其宗旨,以气 节为傲慢而不足尚也,故群以极深研几为务。于是风 气一变,国势之弱,职此之由。宋之亡,降臣甚多, 其明证也。明人之视气节,较宋人为重。亭林虽诮明 心见性之儒,然入清不仕,布衣终身,信可为百世师 表。夫不贵气节,渐至一国人民都无豪迈之气,奄奄 苟活,其亡岂可救哉?清代理学家甚多,然在官者不 可以理学论。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宋 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服 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称哉?若在野而走入王 派者,则有李二曲、黄梨洲。其反对王派者,今举顾 亭林、王船山、陆桴亭、颜习斋、戴东原五家论之。 此五家皆与王派无关,而又非拘牵朱派者也。梨洲、 二曲虽同祖阳明,而学不甚同。梨洲议论精致,修养 不足,二曲教人以悔过为始基,以静坐为入手,李天 生之友欲从二曲学,中途折回,天生问故。日:“人 谓二曲王学之徒也。”二曲闻之叹日:“某岂王学乎 哉?”盖二曲虽静坐观心,然其经济之志,未曾放弃 。其徒王心敬,即以讲求区田著称。此其所以自异于 王学也。梨洲弟子万季野治史学,查初白为诗人,并 不传其理学。后来全谢山亦治史学,而于理学独推重 慈湖,盖有乡土之见焉。P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