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围的世界

我周围的世界
作者: 孔孔|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46.56
折扣购买: 我周围的世界
ISBN: 9787521766936

作者简介

孔孔 1992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23台积电文学赏正赏得主。《我周围的世界》是孔孔首部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精彩文摘】 童年时,回家这件事常常让周苇感到恐惧。 黄昏是一只快要熄灭的手电筒,夜拿着它站在路口,拖出一截惊悚鬼影,等着将孩子、飞鸟和白日通通抓捕回去。没有漏网之鱼。蟋蟀在草丛里发出看热闹的声音,塑料瓶里蝌蚪停止了找妈妈的游戏。妈妈们都藏在水泥盒子里,被手电筒照成断章的皮影。但别误会,那并不是无声的把戏,相反,它嘹亮而持续。二字节和三字节交替递进,空中落下名字的黑雨,被淋了满身的孩子们再无处可去,除了那唯一亮灯的庇护港、安全地—水泥盒子。 一开始,水泥盒子的角落摆着张钢丝床,那是陈香兰从第二医院搞到的,她总是有办法弄到些免费的东西。等到长大一些,周苇就开始明白,它们并非真的免费,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有价格,只是使用的不是同一种货币。每次拿到这些东西后,陈香兰就会开心上一阵子,不是东西让她开心,而是免费让她开心。 “你妈我还是有点本事的吧?” 她甩出问题,却不需要周苇的回答,东西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有时,她又会突然被床头的刮花、布料的抽丝或者某处可疑的污渍刺痛,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廉价、粗糙,她本该早点意识到的,不该等到它们已经满满当当地充塞着这间屋子和她的生活才后知后觉地顿悟。它们经年累月地堆成城墙,墙上每一块捡来的砖石都在无言讽刺:沙发上衣服堆砌的乱葬岗,过一段时间就要除冰的冰箱,一到下雨天就开始卷边的墙纸,生拼硬凑在一起的不搭调的家具……一切都有可能引发她的无名火,而越是愤怒,人就越是感觉到无力,她可以掀翻这些家具,甚至一把火烧了这间房子,但她始终没那样做,她只是回过头,将枪口对准周苇——这个与生活合谋的小偷,偷走了她的青春和生命。多年来,她反复说着一句不知从哪学来的台词:“早知道跟周卫华借了这么一个种,还不如把你拉到厕所里去。”玻璃罐里的一对母女蛾,无论如何撞击,墙永远在那里,呈现出无动于衷的透明。于是,只能恨另一只飞蛾。陈香兰告诉周苇,是她毁掉了她这辈子最重要的机会。 “我本来可以去市里的。” “我本来能有一份好工作的。” “我本来可以不生你的。 “我本来可以……” 小学的语文作业要求用“本来”造句,九岁的周苇写:“她本来可以不是我妈妈。”老师用红笔画了叉,附着二字批注:“荒唐”。周苇不懂“荒唐”的意思,拿字典查,上面写“夸大不实”。许愿为何不能夸大不实?后来周苇才弄明白,“本来”不是用来许愿的词,只是陈香兰总爱拿它搭配梦想中的人生,使她误会。语文老师找来陈香兰,交出周苇的作业本,指着办公桌前立着的一幅精心装裱的书法,苦口婆心:“育人先育德,这是前几年我受表彰时,部里颁给我的,意思是让我们做旗手,把这种教育精神发扬下去。孩子还小,不要打,好好说。” 陈香兰没有打,也没有说。回到家,她只是麻利翻出一只蛇皮袋,再更麻利地把周苇的衣服从衣柜一股脑拽出,花花绿绿的袖子们、裤腿们你绊着我,我推着你,闹哄哄像以为是要被带出去春游。可外面早已入冬,冷风把人的闲情逸致都刮干净了,街上每个人都缩紧脖子赶着回家,只有她们这对提着行李的母女逆着人流不知要去哪里。 在长途汽车站门口,母女俩才终于停下脚步。周苇认得那个牌子,也认得站外的大巴和行李,铁轨还没铺进这座小城的年代,要离开这里去远方的人都需途经此地。只不过她们到得太晚,当天最后一趟大巴的票已经售罄。车站空得像一口冷锅,冷锅里零星散落着旅人,他们的厚衣服鼓起,瑟缩着脖子和面孔,是一只只冷掉的馒头。很快,陈香兰也成了这些馒头中的一个,她抿紧嘴抱着臂坐在塑料椅上,袖管露出的一截手腕泛着白皮屑,看上去又干又硬,出门时,它折叠过来一把拽住周苇时,周苇只觉得疼。但她没开口喊疼,她知道陈香兰在生气,陈香兰生气时只会戳着她的脑袋说:“不疼怎么长教训?”好比不喝牛奶怎么会长高,不吃点苦头怎么能成材。陈香兰用“不”字圈出的世界,首要的就是别对她说“不”。于是,周苇什么都没说,没问她们为什么会来这里,也没提出想回家的念头,即使这个念头在她脑子里早急得跳脚,她尽量小声在暗地里掩着嘴将它安抚:“别急,再等等。”其他人也在等,没什么地方比候车厅装了更多的等。检票员倚着铁栏杆等着下班,哈欠打得下巴快脱臼,司机师傅和等着大巴出发的乘客围在一块吞云吐雾,联排塑料椅上,有人把行李铺在身下,在睡梦中等待明日的旅途。至于陈香兰在等什么,周苇不知道。无事可做的她只能晃荡着两条腿,探出脑袋打量卷在衣服和脏被褥里的人,他们看起来像长出了一层壳,壳里藏着梦的软体。没一会儿,周苇就感到了一种传染开的困倦,就在脑袋开始一点一点捣起蒜的时候,耳边忽然响起了陈香兰的声音:“饿了吗?”陈 香兰盯着迷迷糊糊还没完全清醒的周苇,抬起手替她捋了捋额角的碎发。她一度很担心周苇不能长出好的头发,她婴儿时头发又黄又稀,剪过几次后才像活过来的树苗一样,渐渐浓密了起来,如今倒像野草似的。这个孩子和她一样,似乎怎么样都能活下去。陈香兰放下胳膊,指尖摩挲着蛇皮袋磨损得有些发白的边缘,没等到周苇的回答,又来了句:“饿了就去那边小吃摊买点吃的。”陈香兰从兜里掏出了几块叠得整整齐齐的钱,先给了周苇两张,想了想,又给了几张,给完之后,似乎有些心烦意乱,把剩下的钱往口袋里胡乱一塞,打发周苇赶紧去。周苇拿着钱,看了一眼陈香兰,又看了一眼小吃摊,摇摇头,说自己不饿。陈香兰的脸垮下来,不再周旋,语气变成不容拒绝的命令:“让你去你就去。”周苇磨磨蹭蹭滑下座椅,再磨磨蹭蹭把目光黏在陈香兰脸上,好半天终于下定决心,咬咬牙兔子一样飞奔了出去,边跑边回头,只害怕回头得太慢陈香兰就不在原地。 小吃摊老板正在忙着收摊,摆摆手,说要关门了。周苇不说话,盯着他,盯到他心软,老板这才掀开一边的菜罩,抬起眼:“还剩两个肉饼,要不要?”周苇把头点得像鸡啄米,递过去一张整钞,老板打开面前的抽屉,慢悠悠地在钱海里捞来捞去,半天也捞不到想要的面额。等钱终于找到了,陈香兰却不见了,周苇站在只剩下蛇皮袋的塑料椅前,手捧肉饼,脸上还挂着傻乎乎的讨好的笑。周苇往所有的地方看,所有的地方都没有陈香兰。半分钟后,孩子的哭声在空荡又开阔的车站里拉响警报,睡在塑料椅上的人只动了动腿又回梦里去了,打扑克的打完一轮,转转脖子越过重重椅子看过来一眼,又被洗牌声喊回去了,几位好心阿姨走过来,问孩子家长呢。孩子不答,只一味地哭,仿佛坏掉的感 应器,机械地歇斯底里着。 “我上厕所回来,隔老远就听见有孩子哭,走过去一看,结果是我家的。一堆人围着,谁也劝不住。”后来,陈香兰偶尔还会提起这件事,提起时她总是笑,仿佛终于在这个女儿身上发现了什么幽默之处。“她还以为我不要她了,这孩子,从小就爱瞎想,后来老师说是有创造力的表现,这我才放心了。” 她讲一遍,讲三遍,讲十几遍,讲到最后,话便说服了她,好比大量摄入酒精,规律注入毒品,二十一天养成一个习惯,最后成功把自己套进习惯里,她开始相信自己所说的一切才是真相,相信她从始至终都不曾有过当初的念头。她是那样致命地需要着谎言,以至于愿意做一具走尸,任由陈词滥调来代替她发言。周苇发现了母亲的软弱,就像发现她身体上的某颗不易察觉的痣,先是令她惊讶,后来看久了,便觉得它是那样的普通,所谓的肉体凡胎。可陈香兰绝不会承认这一点的,因为软弱从一开始就是独属于那个做了逃兵的男人的标签。 “是你爸不要我们的。” 一句至理名言,挂在家里客厅贴满奖状的白墙上,旁人看不见它,他们看见的是秋日硕果般闪着金粉的荣誉,只有母女俩能看见,它比奖状更加耀眼,是始终灼烧着的太阳、不会腐坏变色的黄金。它是周苇还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背诵的“八字经”,陈香兰用这句话来教导她爱与恨、孝与悌、忠诚和背叛,以及迈入人世间前所必须学会的朴素伦理。在一切表达关系的动词之前,周苇最先学会的是“要”,然后是“不要”,一个人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另一个人,比选择要不要一张床还容易。 【编辑推荐】 1.你和你妈妈的关系,决定了你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2.台积电文学赏首奖得主孔孔shou部长篇小说——东亚女儿在这个世界的独自冒险 家庭内部:父亲缺席,与母亲混沌共生。黏糊糊的爱里为什么总夹杂着伤害? 家庭外部:三姨夫的拳头里有糖果,也有落在三姨身上的拳头雨。他们为什么不离婚? 网络世界:人人都顺着网线爬进去表演,某一天,她也尝试敲下自己的开场白。 越安静孤独,内心越纷扰…… 3.任何一种母女关系,都远比想象中的更复杂 “玻璃罐里的一对母女蛾,无论如何撞击,墙永远在那里,呈现出无动于衷的透明。于是,只能恨另一只飞蛾。” 4.天生的小说家——在梦幻和现实之间自由流转,丰富了诗意和怪诞的意涵 对我而言,写作是“另一双眼睛”,一双不向外看而向内看的眼睛,它依靠的光源自内部发出,在那个被黑暗包裹的世界,一个方块安静地亮着,不分昼夜地上映着内心风景,耐心等待着被观察和捕捉。 ——孔孔 5.书封主视觉原图为艺术家张英楠作品《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