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4.50
折扣购买: 读论语悟修身之要
ISBN: 9787500838784
为政以德 【原文】 子禽问于予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 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能详细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 事。这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凭 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美德求得的。不过夫子求的方法,或许 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点评】 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所以每到一个 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我国历史上向来讲究以德闻名,为政以德, 用自己的仁德来使周围的人,乃至于国家敬佩自己,进而臣服自己。 周文王广为积善,推行仁政,教化子民,天下诸侯也因为尊敬他的仁德 而很多归从了他。后来他用自己的仁德作为旗号,号召诸侯讨伐暴君商纣, 经过他和他的儿子武王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建立了周朝。而他 的主要敌人商纣则恰恰相反,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 完没了地建造宫殿,在他的都城朝歌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 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 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 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 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就是“ 炮烙”的刑罚。因为他不推行仁政,不能用道德教化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引 起了人民的不满,结果在与周朝军队的战斗中,商朝的军队纷纷倒戈,转而 帮助周朝军队攻进了都城,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要用美好的品质去打动人,赢得人们的 尊敬。这恐怕就是这篇文章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吧。 子承父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对于一个人是否尽孝来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 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后,则要考察他的行为。父亲死后他依旧长期坚持不改 变父亲所制定的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点评】 论语的这一章把前面谈到的“孝”的问题具体化了。孔子对“孝”的最 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 遗志立身。 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他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 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他为了完成父亲写一部史书 的志愿,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这是中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 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忍辱著书的抱负,为历代所传颂,就在 于它符合孔子所讲的“孝”的标准,当然与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有关系。 追求和谐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 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一律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如 果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但他同时强调和谐 要受到“礼”的约束。这里的“和谐”是以礼的等级观念来达到封建等级社 会的和谐,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所以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越礼”被 认为是对政治制度的破坏,是不被统治者所接受的。 孔子既强调用礼的运用来达到“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了“和”而 “和”,要用“礼”来节制它,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可见在封建时代,等级观念是很强的,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才被认 为是和谐的。 今天我们讲和谐社会,讲究公平、公正,是使人民大众能真正分享改革 开放成果的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礼义并举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 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点评】 孔子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这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现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要坚持诚信,因为信誉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我们 常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就是这个道理。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 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 用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单一的道德伦理的调节,是缺少制约的 ,“信用”理论来调节来制衡它,于是才有平衡。这就是儒家的微妙之处。 食无求饱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说话谨慎 ,接近有道德的人而完善自己,这样就可以称为好学了。” 【点评】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应当勤劳敏 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 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梁代彭城人刘绮,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没有钱买灯烛照明学习,他就把 荻折断,点燃荻作为灯,靠着微弱的光发奋读书。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 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 ,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 了伟大的文学家。 这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并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刻苦努力,奋 发有为。他们不以生活艰苦为苦,相反以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终于成为一 代名人。 安贫乐道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 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孔子 说:“这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的人。”子贡说:“ 《诗经》上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 说:“赐呀,现在我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经能从我讲过的话中 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点评】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 样的理想境界,这在我们现代是很有意义的。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奉老师之命出游列国十年,并曾出任鲁、卫等国的 丞相。子贡善于做买卖,积累家产上千金。但子贡并非“为富不仁”,他从 商致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支持老师孔子的事业。 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富裕是件很光荣 的事,我们都希望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我们不能放弃道德追求,保持在贫穷 时乐观,富裕后讲求道德和分享,能回报社会。(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