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的故事/故事就是历史

兵书的故事/故事就是历史
作者: 牛建军
出版社: 中州古籍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3.80
折扣购买: 兵书的故事/故事就是历史
ISBN: 978753484211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铁的纪律和铁的军队 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 己这些 年精心撰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 闾看。阖 阊不看不要紧,一看拍案叫绝。 吴王立刻有了录用孙武的打算,但是不能纸上谈 兵,吴 王还得考验考验孙武,便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 ,我都拜 读过了,那里面所谈,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 不可以拿 来实地操练一下?” 孙子异常兴奋地答道:“当然可以。” 阖闾又说:“你可以用兵书里面的方法,在这里 调教我皇宫里面的这些女人吗?” 孙子很自信地回答:“自然可以。” 于是,吴王让手下的人召集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 给他 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 两队队 长。然后要她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 孙武向这些女人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 左右手 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她们: “我发令 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左 手所在的 方向;向右,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后背 所对的 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 戒,又 “三令五申之”。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 都大笑起 来。 孙武讲:“纪律不严明,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 的过 错。”又反复强调,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 们又大 笑。 孙武说:“纪律不严明,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 的过 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就是队 长和士兵 的过错了。”于是就要斩杀两位队长。 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 派人传 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 妃子,连 吃东两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 孙武坚决反对吴王为妃子求情:“我既已受命为 将,将 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孙武不顾吴王的反对 杀了两个 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 向右,上 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 肃然,没 一个敢出声。 这时,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 ,大王可 以试试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她们,即使叫她们赴 汤蹈火, 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终 于用他做 了将军,但是心中还是不免有些心疼自己两位心爱的 王妃。 战功赫赫的孙武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 破楚为 首务,继而南服越国,而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 实施分师 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 。 在孙武和伍子胥的配合下,公元前512年,吴军 攻克了 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 江县 西),战争的胜利使得吴王非常兴奋,他立刻提出了 准备攻打 楚国的计划。 孙武却站出来反对,认为百姓疲惫,还不行,请 再等 待。而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 军,每次 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轮番袭扰楚国,当第一支 部队袭击 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 击。待楚 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 第二支部 队又攻入了楚境。用如此轮番袭击的方法来疲惫楚军 ,消耗楚 的实力。 阖阊觉得这个办法还是不错的,于是采纳了伍子 胥的意 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 大举攻楚 创造了条件。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 楚国令尹 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 ,蔡、唐 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 。蔡、唐 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 面,从其 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孙武和伍子胥带兵骚扰楚国六年之后,觉得灭掉 楚国的 时机成熟了。于是,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 直捣郢都 (今湖北江陵西北)。 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干余里 深远的 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阊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 料的进 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 潢川西 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 从著名的 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 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到达汉水,进抵 楚国腹 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 军主帅令 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 功,单 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 北)战 败。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 ,几乎灭 亡了楚国。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三万军 队攻击楚 国的二十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 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 又出兵帮助 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 吴又继续伐 楚,楚为避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 县东南)。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