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回首六十年](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820/09/20200820094030730.jpg)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5.20
折扣购买: 北大回首六十年
ISBN: 9787301300657
段宝林,北京大学教授,人文学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民俗学会会长。著有《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笑话美学》等。
难忘的黄金时代 ——青年时代的回想 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感到,我平凡的一生中最难忘 的是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是我告别苦难的童年跨向新生的年代,同时 也是我们亲爱的祖国由苦难走向新生的闪光年代。正是我 的青年时代,奠定了我一生事业的根基。每当我想起幸福 的青春年华,一股甜蜜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使我陶醉,使 我振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回忆青 年时代是令人非常愉快的,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黄金时 代。 青年时代很遥远了,但又仿佛是晚近的事。当我登上 西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口时,仿佛是在爬南京的那些小山头 ;当我在北京琉璃厂旧书店的书海中邀游时,仿佛在上海 地摊上翻阅旧书一样激动。年青时代的印象是那样的强烈 ,时时如电影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那样生动,那样丰富 多彩。不知我这支秃笔能体现其万一吗? 我在青年时代,似乎整天都处在一种兴奋的情境之中 ,尽管也屡受批评乃至批判,但豪性不减,仿佛有使不完 的精力、尝不尽的甜蜜。这究竟是为什么昵? 孤儿的血和泪 我出生在扬州城内东关街的一个商人家庭,家业曾红 火过一阵,但“七七事变”以后很快就衰败下来。祖父在 日伪土匪的迫害下病死。父亲抽大烟沦为乞丐冻死街头。 我和母亲寄居外婆家,弟弟和祖母寄居亲戚家,过着寄人 篱下的生活。1944年母亲病故。1948年祖母亦跳运河自杀 身亡,弟弟进了孤儿院。我则在外婆家读书。孤儿的生活 是不堪回首的,那时处处受气,感到窒息,盼望着平等的 待遇而不可得。世态炎凉,有时幼弱的心灵难以承受。记 得母亲去世一年后,我曾从病床上爬起想触电自杀,但被 弹了回来。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本说,五分钟不呼吸 人就要死亡,于是我憋气找死,但不到五分钟,便憋不住 了。没法子,只好活下去,埋头书本,这也养成我后来孤 僻的个性。 抗日战争胜利那年我进了初中,崇实中学校园原是日 本鬼子的“苏北宪兵队”,这里关押过许多抗日志士,后 院有个镪水池,是鬼子将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毁尸灭迹的地 方。我亲眼看到这水泥深池,硝镪水中漂着油光。这段历 史我无法忘记,我觉得中国人要争气,这也无形中加强了 我学习的责任感。 扬州作为文化古城,文化基础较好,我们的中学老师 多为饱学之士。初中时的物理、几何老师王履安,教课非 常认真,虽然由于生活困难而面黄肌瘦,但讲起课来精神 头十足、头头是道。他唤起我对理工科的兴趣,听课之后 ,做作业非常轻松,考试常考100分,那时就想将来当发明 家,做工程师。后来他到江都县中去教书了,我又跟着他 到了县中,在县中我也常考第一,打好了文化基础,毕业 后就考入了著名的省立扬州中学。 我的小学是在法国人办的天主堂达德小学里读的。崇 实中学也是教会学校,可能是新教吧,讲道的是牧师而不 作者从事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研究五十余年,在业界具有较高威望,曾获意大利巴勒莫人类学国际中心大奖“彼得奖”。作者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雅俗结合律。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中不断有重大的创新:在本体论上,提出了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直接人民性等根本特征;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立体描写方法;在民俗本质问题上,指出西方的“文化遗留物”学说是不全面的,民俗的本质是生活美;他还主持了《中华民俗大典丛书》这一宏伟的中华民间文化工程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