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证(中国慰安妇实录)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所能做的 就是记录老人的受害经历,以备呈上法庭作为罪证— —当然,后来发现以照片和录音的形式是多么的幼稚 !我利用节假日时间自掏腰包,将采访日程安排得满 满的,马不停蹄地踏上了首次访问山西的路。 张双兵是我的向导,我必须得先找到他。 从西烟镇坐上汽车开始,我就开始打听张双兵。 果然,知道他的人很多:“他是学校里的老师,我知 道呢。” 车子到了赵家沟就不走了,加了十元钱才送我和 一个领着孙子的老婆婆到距离西烟镇20公里的羊泉村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村口,有一中年人赶 着牛车过来。 “那不是双兵么?”大娘告诉我。 这人黑瘦,着土黄衣衫,说语I曼声细语,一看 就知道是村里有文化的人。张双兵听大娘说是找他的 ,招呼道:“到我家歇吧,到我家歇吧。” 张双兵住的是窑洞,靠种庄稼和授课谋生,和妻 子一起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 一个小学老师,何以和“慰安妇”扯上关系?他 是如何帮助老人的?这要从他发现中国第一个幸存“ 慰安妇”,有“盖山西”之称的侯冬娥说起。 1982年2月,张双兵到高庄村学校任教。 这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他带学生到田间劳动。此 时已是秋收末尾,高梁、玉米都已被放倒,牛车、马 车等在田间装载,偶尔田间燃起焚烧的青烟,这是一 个忙碌的场景。这时的中国农村已经将土地“包产到 户”,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自然热情高涨。 突然,他看到山坡上有一处庄稼地还满是一片金 红色的高梁,像秃子头上留的一撮毛,让他疑惑的是 地头竟然有个老妇人在跪着收割,看起来非常吃力。 他问学生们谁认识那个老人,其中一个回答:“是河 东的,听说是进过炮楼的。” 临收工时,张双兵走到老人身后,看到老人手里 握着一把已经生锈的镰刀,更让他难受的是老人竟然 是一双小脚,相比于在土地上使蛮劲的男人,此景是 那么的让人心酸。 老人被吓了一跳,惊恐地看着他。张双兵从没见 过这么与众不同的老人。虽然年近七旬,但那细腻、 白皙的皮肤,虽然流泪但又大又水灵的眼睛,以及长 长的睫毛,都让他印象深刻。 “老人家,怎么一个人(收割)么?” “家里还有一个老汉,半身不遂。”老人看起来 十分伤感。 张双兵给学生们下了道命令:“两人一垄,帮助 收割。收不完,不放学。”孩子们听到命令,像小老 虎扑向田地。 想不到的是,老人竟然扑通一声跪在张双兵面前 ,不住地磕头。她的举动让他十分不安,同时也体会 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 后来张双兵才了解到,这老人名叫侯冬娥,周围 村的人都叫她“盖山西”,因为年轻时被日军抓进过 炮楼,被日本人欺负过,所以村里对她的说法褒贬不 一。 有的人同情她,说她可怜:“‘盖山西’啊,真 是受大罪了。被那么多的日本鬼子欺负过,赎回来时 ,那肚子胀得高高的,她娘给她用擀面杖擀下来那么 多脏东西,听说有一脸盆呢!” 有人瞧不起她:“她呀,被日本鬼子干过!” 经过张双兵的多方打听,才弄清楚了个大概。侯 冬娥确实被日军抓进过炮楼,因此村里的人都不叫她 名字,而叫她“进过炮楼的”。她的女儿死了,丈夫 不要她了。她先后嫁了三个男人,但日子一直过得不 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的她已经61岁了。 “收割”事件后,老人经常挪着小脚到学校看望 张双兵,也许是对这个“孩子王”心存感激,也许是 对这个村里唯一的秀才另眼相看。同在高庄,仅隔着 条乌河,小学在河西,老人在河东,相隔二里地。每 次来,人也就随便看看。遇到张双兵上课,便趴在窗 外看,听孩子们高声朗读,在办公室里坐一会儿便回 去了。 这名被日军欺负过的女人,在封建思想十分浓郁 的乡下,被人们茶饭后当作黄色段子逗乐解闷,并越 传越多,成了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口同乌河水,滔 滔不绝。 只有张双兵理解老人,在那个人不自主的战争年 代,她无疑是个受者!他想弄清楚老人的真实经历, 但当他叩开老人的窑洞,提起此事老人面色惊恐,双 目呆滞,闭口不跟张双兵说话了。 此后十几年,张双兵试图打开老人的秘密,但都 无果而返。 1992年4月,《山西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说 是北京有个叫童的人正在调查并组织日军侵华期间的 受害者向日本政府起诉,并进行间索赔,目前已经找 到中国劳工受害者、“七三一”细菌战受害者、京大 屠杀受害者,唯独没找到一位中国的“慰安妇”幸存 者。看到这消息后,张双兵心头为之一振,“盖山西 ”侯冬娥不就是吗? 他马上给童增写了一封信,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做了介绍。一个月子,童增回信了,信中强调,如果 能确认老人是日军强迫的“慰安妇”,孚打破中国没 有日军“慰安妇”的荒谬说法,并叮嘱他一定要全面 了解至人的情况。如果属实,尽一切可能参加诉讼。 张双兵夜不能寐,他想了很多很多…… 第二天,他又一次敲开了老人家的窑洞。这是一 间阴暗、潮湿的窑洞,杀了一只木箱、一个木墩和床 上的被褥,再没别的东西。老伴李五百因号高血压、 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已经不能下地。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