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禅门三径
ISBN: 9787544790758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北书院山长,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时间,亦因一段因缘走入中国音乐。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向上一路,多所拈提,常以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标举宗门不共,所做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装点\"之病。 在禅与艺术外,1988年后又以海峡开放恰可印证生命所学之真实与虚妄,频仍来往两岸,从事文化观察与评论。
谈生命,总得谈及情性 。 须谈情性,是人原就有 先天的禀性,在此,除非有 生活境遇的大冲激、生命锻 炼的大翻转,否则,一生轨 迹,还多依此先天而立。 谈生命,更得谈及境界 。 须谈境界,是因尽管有 此先天情性,但人更有他后 天的生命领略,也由此决定 了是否能愈走愈明,境界日 宽;还是缠缚愈深,在时空 摧逼下不堪闻问。 这后天的生命领略,牵 涉到的,正是当事者所具的 见地与所下的工夫。 而既有这情性与轨迹、 领略与境界间的关联,谈人 ,若只说他的轨迹,不谈他 的情性,只说他的境界,不 谈他的见地与工夫,所言也 必然单薄。 如何契入禅家之生命 世问人如此,道人也一 样!要谈禅生命,你就得谈 及禅家的情性,以此,才能 知道他如何会有这样的修行 轨迹;你更得看到他所具的 见地与工夫,也才能知道他 凭什么能证得如此的境界。 这样来谈,就不致空疏,就 真能知道一个个鲜明无碍的 禅家究系何来。 谈情性,禅原特举应机 ,总说药毒同性,不相契, 再好的法门对行者也是枉然 。所谓“净土如春,真言如 夏,南山如秋,少室如冬” ,禅净律密原各有自己的情 性相应。 以禅与密而言,一谈究 竟空,一说胜义有,对应这 空有法门的情性原就不同。 喜繁茂者接密易成,喜孤朗 者入禅方证。 在此,日人又有“真言, 皇室;天台,公卿;净土, 百姓;禅,武家”之说,虽 从社会阶层立言,但阶层所 指,也在一定的生命情性。 而这情性与法门的相接 ,也并不只体现在诸宗之间 ,禅内部,依然如此,历史 中的“五家七宗”,根柢地, 就在对应不同情性的禅子。 至于见地,诸宗原各有 所人,禅尤标举见地,此见 地,或即心即佛,或非心非 佛,总要你在此观照。而这 观照,更就聚焦于如何能“ 悟”。 悟,是学人“直见本心” ,到此,禅理所说既得以直 面印证,学人乃能从此“不 疑”,蓦直前去,终而契入 那凡圣一如、立处皆真的境 界。 这境界,禅称为“悟后风 光”。它或纵横予夺,自在 无碍;或机关不露,默观澄 照;或啐啄相应,杀活临时 ;或入于当下,尽其一事; 乃至无心体道,一丝不挂, 都十足羡煞人。 风光能羡煞人,风光本 身外,另一关键,也在这些 悟者原都与你我一样,是行 住坐卧、语默动静、吃喝拉 撒的凡夫,可今日却能如此 随缘做主、立处皆真。对芸 芸众生,他就不同于佛菩萨 这样的圣者,尽管宝相庄严 、圆满具足、神变无边、悲 智双运,却就是“彼岸”的生 命,你尽可崇敬向往,但与 他们既隔了好大好大的一段 距离,贴近性就少了许多。 正因这贴近性,诸方多 喜谈禅,更因这悟后风光迷 人,所谈也就尽在此中转, 由此,同忽略了情性在修行 中的角色,更不知行者之能 坚同其见地而开悟,最终证 得迷人风光,关键就在他所 下的“工夫”。 工夫,是行者之成为行 者的根本,修行是“化抽象 哲理为具体证悟之事”,而 能“化”,能真正翻转的,就 在工夫。 谈工夫,在禅,有悟前 的锻炼,有悟后的保任。 须谈悟前的锻炼,是因 无此锻炼,所谓见地,也都 还是凡夫状态下的起心动念 ,再有如何的高见,生命也 依然如身处泥淖般,抽出左 脚,就右脚陷下,抽出右脚 ,就左脚陷下,正应了五祖 法演的一句大白话:“世人 如发疟一般,寒一上,热一 上,不觉过了一生。” P8-10 ▲ 禅师林谷芳关于如何禅修的蕞新著作。 ▲ 禅是剑,两刃相交,直劈死生;禅是诗,掬水得月,直入当下;禅是生活,运水搬柴,尘尘三昧。禅门风光无限,究其根柢,是“寻迹而入”生命的锻炼和修行。林谷芳在蕞新著作《禅门三径》中,依据个体不同的情性,以历代禅者修行实践与自己的所行所悟为例,将三条禅修路径一一道来:剑客禅、诗人禅、老婆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