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文化/新知文库

战争的文化/新知文库
作者: (以)马丁·范克勒韦尔德|译者:李阳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2.00
折扣购买: 战争的文化/新知文库
ISBN: 9787108057471

作者简介

马丁·范克勒韦尔德(Matin van Creveld,1946- ),生于荷兰,现为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教授,是世界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和战略研究专家。共有18部著作,译成14种语言,被认为是研究未来战争的重要的参考书籍。他还担任着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国防部的顾问,是第二位受邀在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部讲演的平民专家,曾在几乎所有军事战略研究机构任教或开办讲座。曾接受CNN、BBC、美国《新闻周刊》、《国际先驱论坛报》等著名国际媒体的采访或为之撰文。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从勇士文身到迷彩服 从情理上讲,人们在投入战争时,应当尽可能穿 戴得简单实用——因为战争难道不是最消耗体力的活 动吗?但实际上,人们的行为却经常是恰恰相反,要 在自己身上覆盖上也许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 成的精细的装饰。从我们所能探知的最遥远的史前时 代起,打仗前在脸上和身上涂上颜料,就始终是部落 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最初这样的涂抹也许只意味着要 打仗了,要制造出一种明显不同于和平时期的气氛来 。然而,就像我们称之为战争文化的众多其他要素一 样,这样的装饰经常也在其他场合用于礼仪目的,其 应用是如此频繁,以致往往很难说究竟是战争渗入了 文化,还是文化渗入了战争。 通常颜料都是由本地物质制成的,特别是植物, 再掺人少量矿土或矿石研成的粉。但有时也通过贸易 换来。朱红颜料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很受欢迎,1756~ 1763年间,法国和英国都把这种颜料当作付给他们的 印第安盟友的报酬物之一。通常颜料都是用手指来涂 抹的,但时而也用专门的工具。涂抹的目的之一是施 魔法壮胆——某些图案被认为有保护作用,或者在一 定程度上也起识别作用。 尽管通常情况下每个勇士都是随心所欲地装饰自 己,但每个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图案,以作身份识别用 。印第安人中的苏族人(Sioux)用红色,克劳人 (Crow)用白色。卡罗来纳的卡托巴人(Catawba)的赫 赫威名,很可能与他们在脸上涂画的不对称图案有关 。他们把一只眼睛画上白圈,把另一只眼睛画上黑圈 ,把脸上其余部分也涂黑。通常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 的情绪。例如,在切诺基人(Cherokee)中,红色代表 胜利,蓝色代表失败或不利,黑色代表死亡,白色代 表安静、和平和欢乐。经常是要编造一整套神话故事 ,来解释为什么人们要为不同的目的涂不同的颜色。 在太多的情况下,整个故事都是在掩饰一个事实:选 择实在是太多太随意了。 起初,北美印第安人是徒步行军和打仗的。然而 ,马匹刚一引进,他们就把同样的颜色也用在了马身 上。马的身体两侧都被对称地涂绘,每一侧的图案讲 述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使用的符号包括在马的一只眼 睛或两只眼睛上画圈,也许是想让它们看上去更凶猛 ,还有用长长的z字线表示闪电,显然意在增强马的 力量和速度,以吓唬敌人。不同的符号并非孤立的, 而是相互结合来表达意思的。它们形成的整体图案, 或者说想要形成的整体图案,在创意者眼中是和谐的 ,哪怕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稀奇古怪的。 北美印第安人中的这种情况,在散布于世界各地 的其他部落社会中也都存在——尽管在白人到来前, 他们极少知道彼此的存在。无论南非的祖鲁(Zulu)勇 士,还是南达科他的苏族勇士,都不是以他们的神创 造他们时的原样投入战斗的。新几内亚以割取敌人首 级为战利品的部落,波利尼西亚群岛各岛的斗士们, 以及今天被称为拉丁美洲的地区无数部落的勇士们, 也都是如此。他们都是在身体上装饰了各种图案,或 者像肯尼亚的梅鲁人(Meru)一样,将头发也梳成了特 殊的发型。在很多部落,这些图案并不是涂画上去的 ,而是在加入部落的仪式上忍痛刺绘上去的;的确, 文身是部落勇士鲜明的标志之一。例如,大约与基督 同时代的布里顿勇士将身体的大部分都覆盖以动物图 案,于是他们的身上泛着蓝色,正如尤利乌斯·恺撒 (Julius Cae-sar)所说的,这使他们“在战斗中看上 去很可怕”。罗马士兵没过多久便也采用了这一习俗 。在接下去的几个世纪里,他们将这一习俗传遍了帝 国各处,直到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才将之禁止。他认为此举破坏了 “上帝的手工”。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