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中东

穿越百年中东
作者: 郭建龙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穿越百年中东
ISBN: 9787508657325

作者简介

郭建龙,作家,旅行家。《21世纪经济报道》前记者。 出版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记,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

内容简介

从征服者穆罕默德到苏莱曼大帝(suleyman me Magnificent)的时代,是奥斯曼最辉煌的时刻,它已 经成了横跨亚欧非的超大帝国。它不仅拥有着小亚细 亚和君士坦丁堡,还占领了耶路撒冷、叙利亚、伊拉 克、埃及等地,在阿拉伯半岛建立了宗主权,,并在 欧洲并吞了巴尔干半岛,威胁奥地利和匈牙利。 奥斯曼人成了伊斯兰教名副其实的保卫者,继承 了哈里发帝国的一切荣耀,并肩负着对抗欧洲的使命 。它比哈里发帝国更强大,因为哈里发帝国在鼎盛时 期都没有占领君士坦丁堡,而奥斯曼人做到了。 要了解伊斯坦布尔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我们可以 这样设想: 在古代,假如有一个人想以最快的方式从欧洲到 达亚洲,他应该怎样走?答案有且只有一个:从伊斯 坦布尔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乘船,越过这条如同河 沟一样的海峡,就到了亚洲。 所谓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实际宽度只有数百米, 还不如尼罗河宽,不知道的人一眼望去,还以为看见 了一条河,意识不到他正处于古代世界最重要的一条 水道上。 那么,如果他不想走这条路,还有没有其他的路 可以到达亚洲? 如果不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他必须向北绕路, 而北边就是浩瀚的黑海。为了绕过黑海,他必须往北 方走数干公里,经过乌克兰、沙俄,才能顺着陆地到 达黑海的东岸…… 但是,且慢!黑海的东岸是一座令人吃惊的高山 ——高加索山(caucasus)。高加索山的北面是众多的 蛮族人,而高山白雪皑皑,对于古人来说几乎是绝壁 ,从这里根本没有办法到达亚洲。他只能继续东行, 沿着黑海北岸向亚洲方向前进。 在黑海的东面是另一个庞大的水域——里海。这 个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面积与黑海相当,而绕过了 里海之后,就已经到达中亚大草原了。这里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天下,对于欧洲人来说是未知的领域,更无 法通过。 所以,如果离开了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欧洲人几乎没有办法从陆路到达亚洲。只有在蒙古 人统治时期,偶尔有欧洲人从北方通过,那是因为属 于草原的蒙古人维持了北方的和平,使得穿越草原成 为可能。根据第一个穿越北方草原的勃朗嘉宾(Jean de Plan Carpin)记载,他骑在马上由蒙古人护卫着 跑了几个月,差点儿被北方的草原吞没,才侥幸到达 了亚洲。 对于任何人来说,守住伊斯坦布尔,就是控制了 亚欧的交通要道,也控制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通道。当 奥斯曼人控制了伊斯坦布尔和小亚细亚,又成了亚欧 非大帝国的主人之后,欧洲人对于这个庞大的帝国既 羡慕又仇恨。他们时时刻刻提防着它,直到它过了鼎 盛时期,走向衰落。 随后,成了病夫的奥斯曼帝国进入了被欧洲反蚕 食的阶段。它在欧洲的领地逐渐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 族侵占。东欧的斯拉夫人、巴尔干人和希腊人原来都 是奥斯曼帝国的属民,现在也开始了争取独立的斗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几乎丧失了它在欧洲 的所有领地,只有从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咽喉要道,还 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非洲的埃及也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地,这里曾经受 到过拿破仑的冲击。1798年,法国正好处于大革命期 间,为了抵御英国人,法国人决定先发制人,进攻奥 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拿破仑的如意算盘是:一旦 获得了埃及,就可以威胁英国人的海上航线和印度领 地。但因拿破仑回到法国抢占政权,对埃及的征服便 没有成功。 法国人失败后,埃及落入了一个叫作穆罕默德· 阿里(Muhammad Ali Pasha)的将军之手,直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埃及还是由他的后裔统治着。他们表面 上臣服于奥斯曼帝国,但几乎获得了埃及完整的统治 权。奥斯曼人只剩下了名义上的宗主权。 在亚洲,帝国几乎保持了所有的领地。人们现在 称之为中东的整个亚洲部分,除了伊朗属于土著的波 斯帝国之外,剩下的都是奥斯曼的领地。其中叙利亚 、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等地属于奥斯曼 的直接领地,而阿拉伯半岛由于地处偏远,所以保持 着更高的独立性,但帝国拥有它们的宗主权。除了阿 拉伯国家之外,高加索南方的三个小国亚美尼亚、阿 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也承认其宗主权属于奥斯曼帝国。 直到20世纪初,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还都在奥斯 曼帝国的名义控制之下。 但欧洲人早已对这个病夫感到不满,更对它庞大 的领地垂涎欲滴,不管有没有世界大战,从长远来看 ,奥斯曼帝国都不可能保得住这些地方。 然而,这时苏丹和它的政府却犯了一个错误:加 入了错误的一方,参加了错误的战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世界中心的病夫 如今的土耳其,以领土和传统的多样化而著称。 在南部的爱琴海岸上,还留有希腊传统的影子, 希腊式样的房子随处可见,配上海岸和蓝天,仿佛是 行走在希腊的土地上。 在伊斯坦布尔,还保留着东罗马时期的建筑和城 墙。聪明的土耳其人对基督教堂进行了模仿和改造, 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清真寺样式,在全国铺展开来。 土耳其已经成了保留罗马和希腊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甚至超过了意大利和希腊本土。 在小亚细亚半岛内地的高原和群山之中,塞尔柱 式的大货栈星罗棋布,它们分布在森林旁边,或者映 衬在雪山下。这些货栈既是市场,也是客栈,既有传 统的院落,也有狭窄的房间和小巷。渴了,就随便找 一家店铺坐下,点一杯土耳其茶,望着四周熙熙攘攘 的人们,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之中。这里的现 代和古代结合得如此完美,让人们忘记了时间之矢的 存在。 而我在西部地区旅行时,仿佛又进入了另一个文 明世界,不是土耳其,而是在中亚的某个地方。在底 格里斯(Tigris)河畔的迪亚巴克尔(Diyabakir),人 们以库尔德人自居,处处彰显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 感。在这里,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库尔德斯坦 (Kurdistan),而不是土耳其斯坦。 在凡湖(Van)的渡船上,四周的雪山让人想到了 西藏。凡湖东岸那座堡垒看上去如同该地的守护神一 船今人阳寨。 …… P34-36 <p>一本了解中东的必读书,利用作者的眼睛和学识,以不激、不偏、不形而上的态度,讲述真实中东的历史变迁,揭示中东问题的由来和走向。讲述文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阅读流畅,酣畅淋漓。<br/>◎ 一部描写百年中东变迁的旅行书。中国文人走出国界、深入观察世界的代表性尝试。国内首次通过实地考察,了解2011年阿拉伯革命之后中东的尝试。<br/>◎由于文化后进的原因,中国旅行者的海外记载大多仍停留在游玩等表层的旅游经历上,极少涉及更加深入的文化、经济和历史观察。本书作者借助旅行的形式,对中东的社会、历史、经济和政治进行深入的观察,试图找到中东乱局的脉络,并娓娓道来,既专业又通俗地向读者全面展现百年中东的社会进程。<br/>◎ 国内**本探讨2011年阿拉伯革命的书籍。通过两个专门的章节,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详细考察了埃及和叙利亚两个国家革命的由来和经过。作者还特意将革命放在了数百年历史的背景下,探讨了它为什么会爆发,结局会怎样。<br/>◎ 这是一部时而在古老的尼罗河上悠闲地泛舟,时而在贝鲁特遭遇激进分子,时而与战争难民携游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