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故事(铭记)/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 青海省博物馆 孙丽宁 2000多年前,一条始于长安,经河西走廊,过天 山南北,横跨中亚、西亚,直达波斯、罗马的陆上交 通古道,成为沟通中西方商贸和文化的重要通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 路”。在这条延绵7000余千米的漫漫长路之上,物质 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中国开始与世界对活的鲜活记忆 ,为沙漠中往来穿行的驼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进发 出耀眼的文明之光。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在伊朗高 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 将*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 荡的大*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中国使节。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中国使者从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大步向 前走去。将*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奉命率 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 “有劳将*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这是大汉 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 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 缎,五彩缤纷。 将*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 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500克 左右,这是当时中国还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 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 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 幕。自张骞凿通西域,商旅驼队就在这漫长的商贸大 道上行进,他们越过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 山、偏僻的荒野,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 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石榴 、核桃等食品带回中国,还有狮子、犀牛、鸵鸟等动 物也传进了中国。 从那以后,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丝绸 制作的衣服,成了*时髦、*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 绸被誉为*珍贵的衣料,甚至与黄金等价,人们把中 国叫作“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田园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爱底奥比亚人的丛林里怎么会产生细软洁白的羊毛 ?赛里斯人怎么会从他们的树叶中抽出纤细的线?” 诗句中表现了罗马人不能理解的中国丝绸工艺。 在青海省都兰县境内分布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公 元6—9世纪的墓葬,这里曾是鲜卑吐谷浑的国都,从 魏晋到隋唐时期,青海是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 吐谷浑经营丝路贸易长达300年之久,这里被称为丝 路青海道。 1983年,青海都兰一号大墓中出土一件织有外国 文字的丝绸,这是一件缝合成套状的织锦裁边,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