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科技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惯性自卑 如何修正自我伤害的心灵习惯
ISBN: 9787555117896
[日]加藤谛三(かとう たいぞう) 1938年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 擅长用心理学的论据,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担任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的主持人长达半个世纪,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 著有《告别不安》《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情感暴力》《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等众多经典畅销作品。
第一章 自卑者的心理状态 强迫性地与他人做比较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其特征首先是喜欢和他人做比较,即强迫性地拿自己与他人做比较,还常常会因过度在意自己的缺点而感到忧伤。 这种强迫性的比较,源自从自卑感转变为想要优越于他人的心理状态。因为潜意识中存在想要变得优越的想法,所以所有人都变成比较的对象。 真正幸福的人不与他人做比较,也不会羡慕他人。换言之,严重自卑的人的一大特征就是不幸福。 将自己和他人强迫性地进行比较,源自想要优越于他人的自卑感,以及因为对他人的优势无法容忍而产生的憎恶感。 强迫性地做比较的原因在于孤独和敌意,以及内心中存在没有被察觉到的憎恶他人的情感。劝说这类人“不要跟他人进行比较”,是毫无作用的。 与他人做比较是无法获得幸福的,但是自卑感严重的人却做不到不去比较。 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 那个人买了房子,而我这么勤奋努力却买不起房子。 那个人飞黄腾达了,而我却没有。 那个人有很多存款,而我那么勤奋工作却没有存款。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他们的幸福是由周围人决定的。随着周围人的改变,比较的对象也会改变。因此,他们无时无刻不活在与他人的比较中。 他们与遇到的所有人进行比较,反复做着无用功。 幼儿时期形成的心理根基 人的成长经历与人际关系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自出生起,就从未脱离过人际关系。 有严重自卑感的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一开始就与自卑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跟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埋怨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成为某某那样的人”。 在比较中成长起来的人,成长过程中常常被他人支配,即在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中成长起来。 这种成长经历让他们无法确立起自我意识,在心理上养成了与他人进行比较的习惯。 他们经常被拿来与他人做比较,如果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会受到指责。 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心理根基是有问题的。如同失败和耻辱感相联系一样,比较和被指责也是相关联的。 自卑感严重的人,他们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们“被比较了才能被认可,只有在比较中才有自我”。 对于他们而言,做某件事并不是因为“我想去干这件事”,而是因为“我想要获得优越感”。其结果就是丧失了自己的情感和愿望,自己不再是决定事物的关键因素。 从小就遭受无视、轻视从而心理受到伤害的人,他们的想法是“我要让你们刮目相看”。他们也不管自己的实际能力究竟多大,很多时候的很多想法甚至超越了现实范畴。 怀揣着报复情绪的人,他们感受不到除了事业成功之外的任何意义,只想通过事业成功变得优越于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且不可避免地加深嫉妒心?——?想要通过把他人往下拉,从而维持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自卑情结毋庸置疑的标志是具有某种单一的性格特征,那非嫉妒莫属。”这种心理必然容易受到伤害。 无法支配自己的内心 优越感具有将人引向地狱的魔力。 “你越是将自己与他人的看法相关联,他人的看法就会对你越重要。”同时,你还会感到压迫。想要通过事业的成功来弥补其他缺憾的人,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 “你越是不寻求他人的赞赏,就越是会无拘无束,变得更加自信。”但如果在情感上觉得饥饿的话,就无论如何都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 能够接纳“真实自我”的人,即使感到不安也会努力去实现自我。他们在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所说的“绝望与满足”的轴心上努力。 对于努力实现自我的人而言,重要的往往是过程而非结果。因此,他们容易自我满足。但是认为需要通过成功来使自己得到他人认可的人,是围绕着“成功与失败”的轴心行动的。 以“成功与失败”为轴心采取行动的人,本质上是内心不安、不幸福的人。这类人心中只有成功或失败。即便他们以后再成功,都无法摆脱不安和不幸福的心理状态。 被他人认可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他们的依赖心就有多强。他们无法支配自己的内心。 由此,他们在与他人进行真诚的交流之前就对他人有所依赖。当对方没有做出他们所期待的回应时,他们就会对对方产生敌意。 自卑感如此严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跟任何人都无法真诚交流。 一本解决现代人自卑问题的心理学作品。影响日本半个世纪的国民心理大师、哈佛导师加藤谛三说:想要优越于他人,多是因为幼儿期被关注的愿望没有实现! ※来自哈佛教授的权威研究 ※一本解决现代人自卑问题的心理学作品 ※从精神分析理论入手,看清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看见自卑情结的源头,正视依赖需求和归属感的缺失 ※看清情绪虐待、情感打压、人格侮辱、冒牌者综合征、讨好型人格等,告别无价值感和憎恶情绪 ※心理学经典畅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