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
作者: 夏静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56.00
折扣购买: 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
ISBN: 9787100223003

作者简介

夏静,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北京史记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专著《礼乐文化与中国文论早期形态研究》《合内外之道:儒学文艺思想论集》《文气话语形态研究》《中国思想传统中的文学观念》《思想史 观念史 编年史》等。主编《近代诗文集汇编》《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等。

内容简介

就早期阴阳观念而言,“尚和”思维典型地体现了三代以来的“两一”观以及尔后《周易》 所发展的“阴阳两仪”思维模式的精髓。 我们知道, 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有模式,“两一”观以两两相对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天地人万物。《左传》 中“物生有两”观念的提出, 奠定了“两一”观的基础, 其后孔子将“两”具体化为“两端”,将“两一”观运用于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论语· 子罕》 中主张“叩其两端”,《为政》 中反对“攻乎异端”,即要抓住矛盾对待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提出“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 强调矛盾双方的折中与调和, 并用以解释现实政治问题, 如《中庸》 云:“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为舜乎。” 老庄的“两一”观具有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这为历代研究者所公认。 老学就是围绕着“两一”观来看待世界的, 如《老子》中有一系列两两相对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矛盾范畴的方法论原则, 即“正言若反”和“反者道之动”,老学不仅承认事物之间的矛盾、 差异是相对存在的, 而且这种存在处于相互不断转化之中。当然, 老庄“两一”观的主旨均指向“尚和”, 老学有所谓“太和”,庄学有所谓“天和”。 在礼乐文化背景下研究中国文论早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