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教育
原售价: 79.90
折扣价: 48.80
折扣购买: 那个男孩
ISBN: 9787572246524
盖瑞·伯森 ● 世界儿童文学大师 他的名字是现当代生存冒险类儿童小说的代名词,三届纽伯瑞奖得主,玛格丽特青少年文学终身成就奖 ● 美国学校推荐必读作家 多部作品入选美国学校指定阅读书目,一生为青少年创作过200多部作品,横扫各类儿童文学大奖 ● 全球读者深爱的超/级畅销书作家 代表作《手斧男孩》畅销千万册,入选纽约公立图书馆“100年来100部伟大的童书”,被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评为“美国100年来最/优秀的50本儿童小说之一”
他自己的房间 他们住的地方—伊迪和西格的家,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农场,小小的白房子点缀着红色的装饰,坐落在一圈高耸入云的橡树当中。其他配套建筑,比如鸡舍、手工作坊、库房和小小的谷仓也都和小白房子一个风格,一眼望去,就像男孩之前在图画书里看到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小屋。 他来的前一天一定下过雨,因为鸡不是忙于追水蝽,就是在水坑边找虫子。一只毛发顺滑的金色母猫正照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而三只小猫忙着追赶鸡群和飞虫。雷克斯,那只袭击鹅群的狗,找了一块太阳地,躺在了清新的草地上。雷克斯刚躺下,两只小猫看到它来回甩动的尾巴,就扑了上去。雷克斯似乎根本不在意,它继续把毛茸茸的尾巴尖甩来甩去,好让小猫们一直有事做。男孩从雷克斯跟前经过时,它吼了起来,声音低沉,像是从肚子里发出来的。 男孩停下了脚步。“这只狗不喜欢我,”他对伊迪说,“为什么?” 伊迪一直走在前面,手里拎着男孩的行李箱,听男孩这么说,她回头看了看,然后把箱子放下,摇摇头,回答道:“它不是冲你吼,它是冲那群鹅。它不喜欢鹅。” 她指了指男孩身后,男孩转过身,这才发现 20 多米开外,鹅群一直在默默跟着他。他转身面向它们时,其中两只鹅发出嘎嘎声,同时低下头,张开了双翅。 “它们要攻击我吗?” “我在就不会。”伊迪说着,笑出了声,“关于‘谁怕谁’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几次,最后的结论是:它们怕我。”她重新拎起箱子,继续往前走,“快,我带你去看看你的房间。” “我自己的房间?”他以前可从没有过这样的待遇。他能想到的只有小到不能再小的公寓,他要么睡沙发,要么睡地板。记忆里,他住的地方似乎一切都是黑乎乎、灰蒙蒙的,即便在大白天也是如此,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有单独的房间。他能想起来的多半都是混杂着威士忌和啤酒的呕吐物散发的臭味、烟雾缭绕的空气、昏暗阴影里透出的微弱光线、汽车以及附近的高架列车的喧嚣…… “专门给我的?一个真正的房间?” 伊迪没回答,而是做了个手势示意他跟上。狭窄的门廊 连着厨房,厨房门里飘出的诱人香味一下子笼罩了男孩,他 不得不又一次停下脚步。烤面包、煎培根、刚挤的热牛奶, 黑色的大铸铁锅里好像还有炖肉,具体是什么肉他说不清, 但那肉香味让他馋得直流口水。男孩环顾四周,看到粗糙的 木台面上放着两块刚出炉的面包,泛着蜂蜜的色泽,还有一 锅煎好的烟熏培根摆在木柴灶上方的加热架上。 看到诱人的食物,闻到香味,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饿坏了。可伊迪还在往前走,她穿过厨房,从炉子旁边经过,拐了个弯,来到了楼梯前。楼梯大约 60 厘米宽,直通房子的二楼。伊迪一直拎着箱子走在前面。楼梯又窄又陡,男孩登上最后一级台阶才看清二楼的布局。 二楼并非四四方方的房间,而是开放式的阁楼,后来他才知道屋顶窗朝东—每天黎明时分,阳光都会准时报到。透过窗子向外望去,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山上栽满了谷物,有男孩肩膀那么高。小山连绵起伏,向远方延伸,最后和绿墙一样的森林合二为一,在碧蓝的天空下勾勒出清晰的剪影,乍一看,就像画在窗口的一幅画。 紧挨窗户的是一张黄铜单人床,床上摆着一只巨大的枕头,铺着厚厚的被子,后来他发现,枕头和被子里填充的都是鹅毛。 床边有个床头柜,台面上放着一个小水壶,水壶旁有一个玻璃杯。这些都是专门给他准备的。 对,专门给他的。 他坐在床边,泪水湿了眼眶。之前因为害怕像怪物一样的鹅群,他哭过;看到火花往外蹿,奥维斯凶神恶煞地瞪着他,他也哭过。可现在的哭和以往都不同,之前是因为委屈和害怕而眼泪汪汪,但现在,他心里是满满的柔软和幸福。 伊迪看他要哭,坐到他身旁,将他揽进怀中,他对这样的举动一点儿也不排斥。她说:“这儿没有什么好难过的呀。” “不是难过。”他喃喃道。 他的脸贴着伊迪胸前的围裙,他闻到了一种特殊的气味,是温暖的阳光混合着新鲜面包和肥皂的香味,之后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觉得这就是“伊迪的气味”。 “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自己的什么呢?他想了想—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的地盘?对,地盘。他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地盘,厨房餐桌下除外。母亲如果……如果喝了酒,干起酒吧里的营生,把军工厂的男人带到家里聚会,他就会躲到餐桌下。所以,就是这个意思。他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地盘。 “……自己的水。我从没有过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床,更别想床边还有自己的水。”他长出了一口气, 接着说,“我不是难过,是高兴,就是高兴……” 两人默默坐了一会儿,没再说什么。突然,男孩的肚子咕咕响了起来,伊迪听得很真切。“你饿了?” “有一点儿。”他说。 “来一片厚厚的新鲜面包,抹上蜂蜜,再加一杯牛奶, 怎么样?” 然而,他吃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普通的面包、蜂蜜和牛奶,是刚出炉的热面包切成的厚片—有男孩两只手合在一起那么厚。面包片上抹了一层撒了盐粒的奶油,奶油上面又抹了一层蜂蜜。蜂蜜罐放在炉子旁边的架子上,里面的蜜刚结晶。牛奶里有很多奶皮,浓得甚至可以嚼。为了让牛奶更好喝,伊迪还在里面拌了一大勺和面包上一样的蜂蜜。 他咬了一大口,此时能想到的只有上帝了。以前他很少想到上帝,尽管在酒吧里唱歌时,他听到人们一咒骂就提上帝。然而,第一口咬下蜂蜜、奶油和热腾腾的面包时,他想到了上帝。食物真美味啊,他慢慢咀嚼,嚼得下巴都酸了,他觉得美食一定和上帝有关:面包、蜂蜜、奶油,那么好吃,那么相配。肯定是上帝的功劳。 他本来想告诉伊迪自己的感受,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词,也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于是,他转过脸,面带微笑,满口的食物还没咽下便说道:“谢谢。” “不客气,”伊迪说,然后一边用手轻抚男孩的头发, 一边把切面包的刀子放回橱柜的架子上,“等你吃完,咱们就得去忙了。”她从炉子上的灰色金属大水壶里倒了一小杯咖啡,呷了一口,男孩还在狼吞虎咽。“不妨立刻就让你开始。”说着,她笑了笑,然后喝掉剩下的咖啡,和男孩一起走了出去。看上去伊迪走得并不快,可男孩还是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她。 “西格跑山岭找蘑菇去了,天黑才会回来,所以咱们得自己干。牛奶我已经挤好了,但还要去捡鸡蛋、喂鸡、喂猪。” “天黑了还要跑?” 伊迪笑了:“也不是真的跑,其实就是在山岭上忙。现在是晚春,蘑菇长在北山坡和山脊上,不过得去找,因为蘑菇每年长的地方都不同。今天有满月,天黑了他也能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只要还有一丝光线,他都会继续忙。等他回到家,天肯定就彻底黑了。” “找蘑菇做什么?”男孩脑海中出现了蘑菇的画面,那是他之前在童话书上看到的,蘑菇下还住着小人儿。 “吃啊,”伊迪说,“把蘑菇放门廊上晒干,可以吃一个冬天。隆冬时节用蘑菇来炖鹿肉,妙不可言。当你最想念夏天的时候,那感觉就像将夏天都炖进了肉里。” “鹿肉是什么?” “天哪,你怎么有这么多问题?”伊迪又笑了,男孩发现伊迪的一大优点就是爱笑,她动不动就笑。 “估计更对西格的胃口—我是说你的这些问题。他话不多,有时候可能一整天也不开口,你总这么问来问去,对他来说估计是个考验。”伊迪喘口气,接着说,“鹿肉就是鹿身上的肉呗。”他不知道伊迪是怎么得到鹿肉的—这个时候他对打猎还一无所知。但是,他不想再问下去了,所以,他索性什么都没说,跟着伊迪进了鸡舍。 一种从未闻过的气味熏得他直流泪,那是鸡粪夹杂着尘土飞扬的稻草的味道。伊迪将手伸进一旁的橱柜,掏出一只袋子和一个旧锡桶。她指了指对面墙边放着的一排木箱子,男孩看到箱子里面卧着一些鸡。它们似乎一点儿也不介意有人靠近。伊迪把桶递过来,说道:“在桶底铺一些稻草,然后到窝里找鸡蛋,找到后轻轻放到桶里。我去外面给它们撒饲料。” 男孩此时只有五岁,记事以来从没在农场生活过,上次来农场时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对这里根本没印象。所以,这是他第一次和到处乱跑的鸡、小气易怒的鹅、棕色的大狗以及大猫、小猫在一起。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从未体验过的,包括熏得他眼睛流泪、鼻子皱在一起的臭味,可伊迪好像觉得他知道该怎么做。 世界文坛儿童文学大师盖瑞·伯森经典遗作 他的名字是现当代生存冒险类儿童小说的代名词,三届纽伯瑞奖得主,玛格丽特青少年文学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手斧男孩》全球畅销3500万册。 ● 《手斧男孩》姊妹篇《那个男孩》再续传奇,上市后霸榜50周+,屡获媒体盛赞 《时代周刊》2021年度最/佳儿童读物,《人物周刊》2021年度最/佳儿童读物,《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2021年度最/佳儿童读物,《出版人周刊》2021年度最/佳儿童读物,《父母》杂志2021年度最/佳儿童读物,《柯克斯书评》2021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埃文斯顿公共图书馆2021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图书与出版新闻通讯网(Shelf Awareness)推荐图书,《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Holiday)推荐图书 ● 扣人心弦的生存冒险故事结合自传文体,讲述心灵成长的永恒话题 《那个男孩》是盖瑞·伯森震撼心灵的童年成长回忆录,也是他的离世遗作。粉丝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作家笔下那些惊心动魄的生存冒险故事竟然是“真的”,很多情节就是作家自己艰难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更能从他动人深情的讲述中看到作家在逆境中的独立和坚强,获得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韧性。 ? 给孩子的心灵注入坚韧能量的勇气与成长之书 盖瑞·伯森用自己真实的成长故事告诉孩子们:生命是一场孤独未知的冒险,唯有坚韧是战胜一切的武器! ?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