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815/11/20230815113043244.jpg)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10
折扣购买: 墨经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
ISBN: 9787100199179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1961年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逻辑班毕业,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文献。著作《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等80余种。论文200余篇。
第一讲 墨经科学三原则,客观 有效合理性 第一节 工匠技巧理论化,墨经 科学酝酿成 试问《墨经》科学哪里 来?回答是:“工匠技巧理 论化,墨经科学酝酿成。” 本节揭示本讲题目“墨经科 学三原则,客观有效合理性 ”中的“合理性”:合乎理性 认识,运用理论思维。英国 科学家李约瑟说:“墨家绝 不猜疑人类理性,并且明白 订定很可能成为亚洲的自然 科学之主要基本概念。” 《墨经》的作者是一群 杰出的科学哲学家、思辨理 论家,他们面对手工业匠师 的技巧、经验和实践,运用 理性思维、理论思辨,将之 提升为各门科学概念、命题 和论证体系,于是《墨经》 科学就应运而生,酝酿成功 。 《经上》说:“巧传则求 其故。”道出至关重要的科 学哲学原理,揭示出《墨经 》科学的形成机制和理论奥 秘。“巧传”:世代相传的手 工业技巧、经验和实践。“ 求”:探索、思考和研究。 《孟子·告子上》:“求则得 之。”屈原《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毛泽东解释“实事求是 ”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 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 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 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 究。” “巧传则求其故”的确切 含义是:对世代相传的各种 手工业技巧,要问一个“为 什么”,揭示其原因、本质 和规律,从手工业技术、经 验和实践,上升到科学理论 。如《墨经》总结桔槔机所 利用的杠杆原理,《经下》 说:“负而不翘,说在胜。” 《经说下》说:“横木加重 焉而不翘,极胜重也。右校 交绳,无加焉而翘,极不胜 重也。”指出桔槔机负重后 ,另一端不翘起来的原因, 是由于该端的力量超过负重 端的力量,力臂胜于重臂。 春秋战国期间,人们发 现用桔槔机提水浇田,可大 大提高劳动效率。受道家思 想支配的一位老者,宁肯用 “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的笨办法,“用力甚多而见 功寡”,而不肯用“用力甚寡 而见功多”的桔槔机,即使 生产效率提高百倍也不屑一 顾,弃之不用。其标榜的理 由,是道家哲学的惯用语: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 机事者,必有机心。”所以 他“羞而不为”。(《庄子· 天地》)道家经典《老子》 的教训是:“绝圣弃智。”“ 绝巧弃利。”“民多利器,国 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 起。”(《老子》19、20、 57章)这种思想极不利于中 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墨家 一直提倡广为应用桔槔机等 器械于生产和军事,并从中 总结科学理论,代表了中国 古代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墨家熟悉当时的各种手 工业技巧。《韩非子·外储 说左上》说“墨子为木鸢( 木鹰)”,弟子夸奖他:“先 生至巧,至能使木鸢飞!” 惠施说:“墨子大巧,巧为 輗(大车上的一种关键设备 )。”墨子的木工技巧,与 古代名匠公输般(即鲁班) 不相上下。墨子曾就技术的 服务方向和价值观发表意见 说:“故所谓功(手工技术 的功效),利于人谓之巧, 不利于人谓之拙。”即手工 技艺的功效,必须以是否对 人民有利为原则。 墨子熟悉木工技巧,连 类而及熟悉其他手工技艺。 《墨子》谈到“凡天下群百 工:轮车(车工)、鞼鞄( 鞣革工)、陶冶(制陶冶金 工)、梓匠(木工)”,以 及“穴师”(洞穴坑道工)、 “明习橐事者”(鼓风工)等 ,谈到了各种军用、民用机 械、器物的制造和应用。 墨子认为手工业技艺的 目的、方向和价值标准,是 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墨经》继承和发扬了墨子的 这种技术目的论和价值观。 《墨经》谈论哲学、逻辑学 和自然科学知识,用来作为 实例、实证材料的手工业工 种,有“为衣”(缝纫)、“ 举针”(刺绣)、“禬屦”( 制鞋)、“铄金”(冶金)、 “为甲”(制铠甲)、“垒石” (建筑)、“车梯”(木工) 等。 《墨经》中的数学、力 学、光学等科学知识,是当 时各种手工业技巧的升华和 总结。“巧传则求其故”,道 出《墨经》建构科学,形成 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理, 是《墨经》科学精神的表现 ,说明《墨经》作者有高度 自觉的理论意识。 P1-4 《墨经》的大众化通俗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