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的电影史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
作者: 编者:许金晶//孙海彦|责编:戴铮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1.00
折扣购买: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
ISBN: 9787549640546

作者简介

许金晶 编著 书评人、影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编著《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开设“中国电影史”系列学术随笔专栏。 孙海彦 编著 副编审,《青春》杂志首席编辑,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编著《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许金晶 孙海彦)等。

内容简介

许金晶(以下简称“许 ”):之前向你介绍过这 本书的形式,上半部分是 通过你的口述,还原家族 三代的艺术传承史;下半 部分是三代人留下的第一 手文字资料。虽然他人的 回忆性、研究性文字有一 定的价值,但我个人还是 觉得自己的讲述可能更有 代表性,也更原汁原味些 。 今天的访谈先从你的 出生和姓名谈起。我们看 了你之前给我寄的资料, 你是1968年出生,学名 郑煌,大名郑大圣,这两 个名字,各自有着怎样的 来历?你出生时,整个家 族或家庭是怎样的生活状 态? 郑大圣(以下简称“郑 ”):据说,以父母的意 愿,我本应该叫郑煌,敦 煌的“煌”,一是因为跟我 母亲的姓谐音,还有一个 原因是我父亲和母亲是在 敦煌恋爱,在那里定情的 。那时候全国“大串联”, 他们却跑去了敦煌。两人 那时都刚从北京电影学院 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电影 制片厂不久,一个是导演 系的毕业生,一个是美术 系的毕业生。全国的年轻 人都在串联闹革命,他俩 就想了个名义——我们去 敦煌闹革命吧。敦煌有什 么革命好闹的?不就是为 了去看看壁画和石窟嘛, 这是一次免费的大旅行。 我父亲对敦煌的美术史特 别熟,就带着我妈看壁画 、讲雕塑什么的,他们是 在那儿开始恋爱的。“煌” 又正好是我母亲姓的谐音 ,但家人从未这么(郑煌 )叫过。 1968年是猴年,我外 祖父母全都被隔离审查, 【核心卖点 / 一句话文案】 中国戏剧和电影百年的独特样本,三代艺术伉俪的艺术追求;《假凤虚凰》《青春万岁》《围城》《孽债》《村戏》《天津闲人》等尽显风采。 【编辑推荐】 1. 中国戏剧和电影百年的独特样本 一家三代,分别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青春万岁》《孽债》《围城》导演黄蜀芹、《村戏》《天津闲人》导演郑大圣为代表,抒怀对戏—影—剧的挚爱。写意戏剧观,女性电影,对历史的关照——一个家族,三代艺术创作者,赓续传承,又各领风骚。他们的理念所激荡的艺术潮流、他们的作品所沉淀的岁月底色,汇聚在中国戏剧和电影历史长河中,汩汩向前。 2. 戏—影—剧各领风骚 《青春万岁》讲述五十年代女性的成长,《孽债》聚焦知青返城牵动的两代人的命运波动,《围城》是对钱钟书先生作品的忠诚创造,《村戏》在“唱戏”与“分地”交织出历史悲剧,《天津闲人》刻画卢沟桥事爆发之即的小人物......《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展现了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创作历程,让读者对荧幕上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如光影般流淌的叙事 书稿好似一部跨越一个世纪的文艺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以书评人、影评人许金晶对郑大圣导演的两次访谈拉开帷幕;而后三代人,合计6位艺术创作者的一手文字娓娓道来,回忆了老一辈可亲可敬的故事,阐发了各自的艺术追求,讲述了许许多多可爱有趣的故事。口述史的温度、历史档案的深沉积淀,文字与照片的呼应,如光影般流淌的叙事,倾泻着至纯至善、至真至性的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