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2)(精)
作者简介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著名心理咨询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5届、第6届、第7届全国委员。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从事医学工作20余年,拯救过很多垂危的生命,帮助无数来访者走出生命低谷。发表作品逾300万字,以精细、平实的文风和春风化雨般的济世情怀著称,多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获中国女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奖项30余次。
内容简介
读自己书架上的书 刘心武 有朋友来诉苦,说如今书价腾涨,真是莫再读书 了,我却不以为然。 我当然并不赞成书价无节制地上涨,但我以为, 书价上涨也许倒会促使我们更谨慎地买书——只买那 些对我们来说必不可少或确有留存价值的书。 也许是因为以前书价相对其他消费品而言偏低, 人们大都买了不少书来排满自己的书架。那位来诉苦 的朋友家中的书架不仅爆满,壁橱中乃至于沙发边也 都藏着摞着不少书。我问他:“你买的书,全都看过 吗?”他摇头;再问:“看过其中的一半吗?”他想 了想,又摇头;再问下去:“看过其中的三分之一? ”他叹了口气说:“也许还达不到,唉,没有时间啊 ……” 是的,我们都忙,我们甚至没有时间读自己掏钱 巴巴地买来的书,我们常常是先把想要的书买到手再 说,这本不足为奇,但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这种心态 ——仿佛只要 那本书我们买了并放在书架上了,我们就读过它 了似的。不。我们必须郑重地提醒自己——对于任何 一本书,只有读过它(不能详读时可以粗读,甚至可 以一目十行地“瞄”过去),它才真正属于我们心灵 书架中的一本书。我们不能仅仅买书、藏书,我们必 须读书。 我一度达到过凡自己所买来的书皆读过的境况, 但近些年我的买书量大大超过了我的读书量,并且坦 白地说,某些书之所以买来,主要是出于一种虚荣心 ——人家有,我也该有;心理上的浅薄满足欲代替了 心灵上的真诚求知欲。亏得我还能自知此弊,所以最 近我向自己发出了最后通牒—— 请读自己书架上的书,否则,暂停买书! 我于是开始读那些原是买来装阔气、撑门面、摆 谱儿、充博学、赶新潮、唬客人的书——结果,我发 现自家书架上的书完全够我享受很长一段时间,我为 自己前一阵子动不动问别人“该看些什么书呀?”而 脸红,事实上我现在很有资格回答别人的这类问题, 并且我觉得与其告诉 人家“该看什么”,不如告诉人家“不必看什么 ”,因为唯有读过相当多书的人,才能对一束束的信 息做出有信心的价值判断。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 一个认同和排拒的选择过程,读书越多,则选择的余 地越大,因而为自己带来的人生机会也就越多。 我把自己的这点经验,介绍给来诉苦的朋友。最 近他来报知,他已放慢了买书的步伐,加快了读自己 书架上的书的步伐。他还说,如今信息大爆炸,就是 书价不涨,可买的书也极多,就是收入大增,也不可 能将看中的书全买回家来,因此,今后不仅要认真清 理、阅读自己书架上的书,并且应当认真考虑和设计 一下自己的书架上该是怎样的一种阵容了。我得意地 告诉他,这种“个人书架设计”我早已在进行了,其 中还包括明智地淘汰掉了一些对自己来说是无用也毋 庸收藏的书。不过,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包括我自 己在内,眼下最要紧的还是—— 读自己书架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