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生活,是可爱的
ISBN: 9787572265761
"季羡林,当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国学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文章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及中高考语文试卷。 他时常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不少乐趣,谦和率真,幽默豁达,从容自在。 其散文纯朴自然,清新隽永,余韵悠长。或回忆故人往事,温暖真挚;或描摹人间烟火,鲜活可爱;或讲述生活智慧,潇洒通透。 代表作品有《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季羡林散文》等。"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最近一个时期,经常听到人们的劝告:要糊涂一点,要潇洒一点。 关于第一点糊涂问题,我最近写过一篇短文《难得糊涂》。在这里,我把糊涂分为两种,一个叫真糊涂,一个叫假糊涂。普天之下,绝大多数的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尝到一点小甜头,便喜不自胜,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忘乎所以。碰到一个小钉子,便忧思焚心,眉头紧皱,前途暗淡,哀叹不已。这种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他们是真糊涂,但并不自觉。他们是幸福的,愉快的。愿老天爷再向他们降福。 至于假糊涂或装糊涂,则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最为典型。郑板桥一流的人物是一点也不糊涂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又迫使他们非假糊涂或装糊涂不行。他们是痛苦的。我祈祷老天爷赐给他们一点真糊涂。 谈到潇洒一点的问题,首先必须对这个词儿进行一点解释。这个词儿圆融无碍,谁一看就懂,再一追问就糊涂。给这样一个词儿下定义,是超出我的能力的。还是查一下词典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看了这个解释,我吓了一跳。什么“神情”,什么“风貌”,又是什么“韵致”,全是些抽象的东西,让人无法把握。这怎么能同我平常理解和使用的“潇洒”挂上钩呢?我是主张模糊语言的,现在就让“潇洒”这个词儿模糊一下吧。我想到中国六朝时代一些当时名士的举动,特别是《世说新语》等书所记载的,比如刘伶的“死便埋我”,什么“雪夜访戴”,等等,应该算是“潇洒”吧。可我立刻又想到,这些名士,表面上潇洒,实际上心中如焚,时时刻刻担心自己的脑袋。有的还终于逃不过去,嵇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写到这里,我的思维活动又逼迫我把“潇洒”也像糊涂一样,分为两类:一真一假。六朝人的潇洒是装出来的,因而是假的。 这些事情已经“俱往矣”,不大容易了解清楚。我举一个现代的例子。上一个世纪30年代,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一位教授(姑隐其名)总想充当一下名士,潇洒一番。冬天,他穿上锦缎棉袍,下面穿的是锦缎棉裤,用两条彩色丝带把棉裤紧紧地系在腿的下部。头上头发也故意不梳得油光发亮。他就这样飘飘然走进课堂,顾影自怜,大概十分满意。在学生们眼中,他这种矫揉造作的潇洒,却是丑态可掬,辜负了他一番苦心。 同这位教授唱对台戏的—当然不是有意的—是俞平伯先生。有一天,平伯先生把脑袋剃了个精光,高视阔步,昂然从城内的住处出来,走进了清华园。园内几千人中这是唯一的一个精光的脑袋,见者无不骇怪,指指点点,窃窃私议,而平伯先生则全然置之不理,照样登上讲台,高声朗诵宋代名词,摇头晃脑,怡然自得。朗诵完了,连声高呼:“好!好!就是好!”此外再没有别的话说。古人说:“是真名士自风流。”同那位教英文的教授一比,谁是真风流,谁是假风流;谁是真潇洒,谁是假潇洒,昭然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 这一个小例子,并没有什么深文奥义,只不过是想辨真伪而已。 为什么人们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呢?我个人觉得,这能提高人们的和为贵的精神,大大地有利于安定团结。 写到这里,这一篇短文可以说是已经写完了。但是,我还想加上一点我个人的想法。 当前,我国举国上下,争分夺秒,奋发图强,巩固我们的政治,发展我们的经济,期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建成名副其实的小康社会。哪里容得半点糊涂、半点潇洒!但是,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行动的。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张无弛不行,有弛无张也不行。张弛结合,斯乃正道。提倡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 "★文学大家季羡林给年轻人的自在生活智慧,甄选43篇经典之作,回忆故人往事、描摹人间烟火、讲述生活智慧,暖心治愈、潇洒通透! ★特邀人气绘画博主超人CR倾心手绘封面插画,可爱治愈。 ★《月是故乡明》《神奇的丝瓜》等名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及中高考语文真题、模拟题,诸多名师荐读,清新隽永,助力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写作能力、增进文学素养。 ★《老猫》《八十述怀》等佳作在央视“朗读者”及网络平台广为传播,真挚平实,治愈千万读者。 ★甄选精美主题彩插,图文辉映,值得典藏。 ★生活是可爱的,人间是好玩的。在忙碌的世界里,做一个从容的人,放下得失,欢喜自在,过有松弛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