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作者: (春秋)孙武|校注:若水古社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46.70
折扣购买: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ISBN: 978755541880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兵圣”“百世兵家之祖”。其所著《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军事著作开山之作。 译注者简介 “若水古社”系高高国际旗下专业古籍整理工作室,已获注册商标,由当今古典文学研究名宿、国学世家陈书良先生任学术总指导,同时聘请众多古籍专家为长期顾问。已校点、译注、整理出版了《山海经》、《周易》、《道德经》、《庄子》、《史记》、《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王阳明全集》、《曾国藩家书》、《脂砚斋评石头记》、“四大名著·国学典藏版”等数十种古籍类畅销经典,深得业内认可及读者喜爱。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 篇 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注释 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军事战争。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吴国国君阖(hé)闾(l()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继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战争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治理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1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了。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时机,灭了吴国。 观五事而知胜负 故经①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战争关系国家的存亡,因此要分析敌我双方的五方面情况,对双方的情况加以比较,以此探索双方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道就是战争的正义性,也就是君王的作战意志和臣民的意愿是一致的。国民百姓支持战争,不惧生命危险,甘愿为君主而死。这就是有道。 天是指天气、环境、寒暑、昼夜等各种自然气象、季节的因素。 地就是地理环境,包括战争的路程远近、所占据地区是险要还是平坦、战场是宽广还是狭窄,以及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 将就是率领军队的将领,将领要有作战的谋略和打仗的勇猛。对士兵要抚恤,同时须奖罚有信,严明军纪。 法就是整个作战部队要有层次分明的组织机构,每个组织要有法令制度来管理人员的编制、资源的保障、物资的调配等战争中的事情。 这五个方面,作为一军的将领都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的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通过考察分析双方的各种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以此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王更贤明,民心更齐?敌我双方的将领谁能力更强?哪一方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哪一方的军纪法规执行得更有力?军粮、武器装备等军需物资哪一方更充足?哪一方的士兵更能打仗?哪一方的奖罚分明?知道了这些情况,我就能判断谁胜谁负了。 注释 ① 经:古代指纺织物上的纵线,即经线,在此作动词用,意思是衡量、分析。 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同上句“经”的意思一样,指分析比较;计,在此指下文“主孰有道”等几个情况;索,意思是索取、获得;情,指战争中的敌我形势。 历史再现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商朝的后一个君主,他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周武王的父亲——文王姬昌施行仁政,很多诸侯都归附了他。 文王去世后,武王登位,任命具有智谋的太公望为太师,贤能的周公旦做辅相,又重用召公(武王的弟弟)、毕公(武王的弟弟)等贤臣辅佐自己。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施行仁政,广招人才,抚恤国内百姓,使全国上下齐心。他打算联合百姓,承继文王的事业,筹备灭商的力量,等待时机。 武王即位的第九年,为了试探各诸侯对征讨商纣王的反应,他从大本营出发,一路号召集结军队。到达孟津(今河南中西部丘陵山区)时,他已经召集了八百多路诸侯。有的诸侯不能前来,就派了司马、司徒、司空等下属官员前来响应武王。在孟津,武王举行了讨伐纣王的誓师仪式。他说:“我虽然无知,但我的先祖有德行,我继承了先祖的功业,竭尽我所能完善各种制度,抚慰百姓,以完成先祖的事业。”在场诸侯听后,纷纷响应他,都说要攻打商纣王。太公姜子牙向大家发布命令说:“召集你们的士兵,跟着武王出发,落后的一律斩杀。” 渡过河之后,军队扎营歇脚。突然有一团火从天上掉落到武王住的军帐上,这团火不停地转动,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发出震耳的啼叫。武王把这当作不祥的征兆,对诸侯联军说:“此乃天命,现在还不是讨伐纣王的时候。”于是就率领军队回去了。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王更加暴虐了,纣王杀死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商朝王室内乱,很多臣子都逃奔到周国来了。武王通告全体诸侯说:“殷王罪孽深重,已经到了不能不讨伐的地步了!”他招兵买马,得到了兵车三百乘、猛士三千人、甲兵四万五千人,开始东征。武王的军队出发后,各个诸侯也都发动自己的军队前往孟津,与武王汇合。在联合军出征前,武王作了《泰誓》,声明此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说:“殷王让自己的宠妃干预朝政,他听从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下。如今,他杀死了亲族兄弟和儿子,远离了天、地、人的正道。我奉天命征讨他,希望各位一起努力吧。此次出征,只能胜,不能败。因为不会再有第二次!”四方诸侯国群起响应,各地百姓听后群情激奋、热血沸腾。 不久,周武王率领联合军顺利渡过黄河,很快到达了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卫辉市)。到达牧野后,武王发表出师宣言,列举纣王种种劣行:听信妖女妲己之言,不祭祀祖先;任用奸臣,排挤忠良;鱼肉百姓,残害至亲,以致民不聊生,人神共愤……他说:“我顺应天命去讨伐商纣王,你们也一起讨伐他吧。让我们直捣朝歌,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全军上下重复着“直捣朝歌,严惩暴君,不得全胜誓不停息”!将士的力量威慑天地,以至地动山摇。誓师完毕后,诸侯联合军的四千辆战车,在牧野摆开了阵势。 商纣王派出数倍于武王的军力抵抗,他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很多士兵都没有打仗的心思,尤其是那些下级士兵,他们怨恨商纣王,巴不得武王赶快进攻。两军交战时,商纣王的军队士兵纷纷倒戈,转而攻打商纣的军队。牧野一战,胜负很快分晓。商纣的军队崩溃,商纣王败逃入朝歌,穿上他的华美服装,登上鹿台,投入火中,自焚而死。诸侯们和商都的百姓都朝拜武王,尊他为天下共主。武王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牧野之战,武王的军力并不如商纣王的多,但终武王取胜,其主要原因就是武王占据了战争中“道”“天” “地”“将”“法”这五个方面的优势。武王屡次对诸侯和百姓宣称纣王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天地正道,自己讨伐商纣完全是出于道义和天命。有“道”则师出有名,也就获得了大众的支持。这也是孙子把“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的首位的原因。 战争的胜负受地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将领的才能和军队的整体能力也决定成败。所以,光是有“道”还不足以取胜,要等到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也就是同时具备了“天”“地”“将”“法”的优势后,战争的胜利就可以保证了。正如武王一样,有“道”有“将”有“法”,等来好的时机,终灭了商纣王。所以说,打仗要从五方面去把握战争形势。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 将①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②;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③,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④也。 如果国君听取我的作战计策,将其用于指挥作战,那战争就会得胜,我就留下来;如果国君不听我的计策,即使任用我,战争也会失败,那我就离开。接受了我的作战思想和方针,我还将从其他方面造势,以“势”作为辅助,使计策得以顺利地施行。所谓“势”,就是以“有利于我方”为原则,在战场上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注释 ① ?将:在此读jiāng,表示假设,意为如果。 ②?之:在此作为音节助词,没有实意。留之,意为留下来(辅佐君王)。 ③?计利以听:计策有利而已经被听取采纳。 ④ ?因利而制权:根据实际有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作战行动。因,意思是根据。制权,采取应变的行动。 历史再现 刘邦用韩信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为刘邦争夺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韩信初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跟随项羽的叔父项梁。项梁战死后,项羽做了楚军将领,韩信就归属了项羽。韩信具有谋略,他多次向项羽献计,但项羽都没有采纳,后也只是让他做了个郎中。韩信见项羽不重用自己,便有了脱离之心。等到秦朝被灭,他就离开了项羽,转而投靠了汉王刘邦。 韩信刚到刘邦军营时,刘邦因为他在项羽手下当过小官,也让他做了个小官,让他负责粮饷。后来,通过滕公夏侯婴的推荐,韩信升为了治粟都尉。刘邦虽然升了韩信的官职,但因没有发现他的军事才能,所以对他并不重视。而刘邦的手下夏侯婴和萧何却已经发现韩信是个军事奇才了,所以多次向刘邦举荐。刘邦仍没把韩信放在心上,韩信逐渐心灰意冷。等到刘邦率军到达封地都城南郑时,韩信就逃出了刘邦的军营。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后,连夜去追赶韩信,又把他带了回来。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极力劝谏刘邦重用他。刘邦满口答应下来,当即让人召来韩信,说要改任他为大将军。萧何见刘邦的态度不认真,又谏言说:“大王待人一向粗枝大叶,不讲究礼节,显得傲慢。如今你说要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却像召唤小孩子一样把他召来。您如此对待人,这就是韩信不肯留在汉营中的原因啊。大王如果决心重用韩信,就应该举行郑重的任命仪式,选个良辰吉日授予韩信官职,这样才算任命。”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举行了隆重的任命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从此,汉军士兵无人不知韩信。 任命仪式过后,刘邦又与韩信畅谈,认真听取了他的军事谋略。韩信向刘邦分析了天下形势,并将楚军和汉军的实力作了精确的对比,后建议说:“按照约定,大王您本该在关中称王。项王违背约定,让您做汉王。如今,不仅秦地的乡亲父老怨恨项王,天下人也更多地偏向归顺您。这个时候,大王如果领兵东进,定三秦封地易如反掌,争取天下也势在必得。”刘邦听完韩信的分析,大大赞赏他的谋略,觉得相识恨晚。 回到封地休整四个月后,刘邦就采用了韩信的计策,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抢修连通汉中、巴蜀的栈道,暗中却率领精锐部队从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驻守陈仓的雍王章邯只听说汉军在修栈道,万万没想到刘邦会偷袭而来。结果,章邯投降,陈仓被攻克,驻守关中东部的塞王司马欣和北部的翟王董翳也相继投降。刘邦一举平定了三秦,攻取了关中,打开了东进的大门。 此后,刘邦继续领兵向东,攻打项羽。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一直握有行军指挥的大权。直至楚汉争霸的后一战——垓下之战,韩信仍作为汉军的统帅,部署战略。 刘邦夺得天下后,曾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无可置疑的。张良曾说,刘邦要想夺得天下,没有韩信是不行的。萧何则把韩信誉为“国士无双”。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在项羽手下做事时却只是一个郎中。千里马得不到主人的信任,被困于马圈中不能驰骋,跟普通的马也没什么区别,因此韩信离开了项羽。刘邦得到韩信后,也差点犯了同项羽一样的错误。然而刘邦与项羽不同,他虽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但他善于用人,且信任所用之人。即使不确定韩信的才能,但刘邦信任萧何,也就相信他举荐的人,因此终没有错失韩信。可以说,正是刘邦对韩信的信任使韩信留在了汉军,也因此打败了项羽。有意思的是,当韩信打败项羽的大将龙且后,项羽害怕了,让人去劝说韩信反叛刘邦,以“三分天下”诱惑韩信。韩信终没有答应项羽。所以说,君主用人就要信任他。君主对将领信任,将领也会信任君主。只有双方建立了信任,才能发挥出将领的才能,并保证军事行动的统一和谐,从而取得胜利。 1.享受“一站式”阅读体验,将中国古代谋略学精华尽收眼底。《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被誉为中国古代谋略学“双璧”,一正一奇,相互印证。读之对古今中外历代战争的胜败分析必能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2.对于想在竞争博弈中取得成功的个人与企业,《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可训练辩证思维,丰富应变策略,教授脱困方法,是之书,也是捷径。 3.《孙子兵法》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三十六计》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精编精校,令其原貌尽现。 4.全本全注全译,译文严谨浅白,不夸张,不曲解,不啰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注释,复原兵法本义,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原文。 5.简体双栏,文白对照,左边文言文、右边白话文,同步阅读,直观流畅,一目了然。 6.章节分明,标题精准提炼,节奏感、层次感强,读者从标题上就能快速掌握每章精髓。 7.精选80个历史真实案例,148处知识点随文解读,有考有解,在轻松实现举一反三、知行合一的同时获取文史知识。 8.内有高清大幅战争兵器文物彩插,鲜活生动,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读者可像看战争大片一样身临波澜壮阔的古代战场,近距离鉴赏深埋地下千年却依然寒气逼人的各类冷兵器。 9.精装双封,纯质纸张,色泽温润,版式疏朗,绿色印刷,不伤眼,可读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