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人共词清瘦:李清照传
ISBN: 9787547062807
"夏葳,教师,写作者。播种文字,播种一粒粒心情。沉默地看天,观云,挥霍光阴。 已出版《少年与爱永不老去:诗经里的古老告白》《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记》《生命从容,我心优雅:杨绛传》《王维传:释放自己,便生欢喜》等作品。"
"卷一 时光清浅,李家小女如春妍 第一节 书香门第 那是一个初春的傍晚,夜空深蓝,星河灿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湿的味道。美丽的章丘,笼罩在一片朦朦胧胧的月色里,莹润如洗。 银色的月华,如轻纱,似飞瀑,从高大的树梢间,从矮小的禾草上,从山旁的一块石,从房檐的一片瓦,从屋后的一丛竹,悄无声息地跌落下来,满地满眼都是。远处黛色的群山,参差的农庄,依稀的青烟,每一寸空间,每一处潺湲的溪水,都被裹挟在漫野的月白之中。 这弯皓月亦照亮山溪旁一座静穆的庭院,照彻海棠树下一间窗明几净的房舍。 是时,屋内一声女婴清清亮亮的啼哭划过夜空,成为明水最嘹亮的声音。父亲怀抱中粉嫩娇柔的婴儿,正是李家长女李清照。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降生于山东章丘(今属山东济南)明水镇。 明水,顾名思义,山明水秀之地。这湾秀水,指的是东北隅龙泉寺内,因“百泉俱出”而得名的百脉泉。 济南素以“泉甲天下”扬名,百脉泉冠众泉之首,是绣江的源头,和趵突泉平分秋色。曾巩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万颗珠玑时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百脉沸腾、群泉汇集的百脉泉,为明水平添一分秀逸和灵气,造就一处盛景,造福一方百姓,哺育着一代代明水人。 明水不仅有大汶口文化至战国时期的马安遗址,还是著名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才女李清照的出世,更为这方钟灵毓秀之地带来一份足以傲视他邑的雄厚资本。 所谓“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来如此。清照的祖父,生平事迹于史书上尚无记载,但从李清照的《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的组诗作品中,似乎可以找到些许蛛丝马迹。李家在当地虽然称不上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却也非寻常百姓,而是颇有声望的书香门第、诗礼簪缨之家: 嫠家父祖生齐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 犹记人挥汗成雨。 “稷下”,在今山东临淄,是战国时期文化十分发达的地方。曾经,齐宣王在稷下建造学馆,号令满腹经纶的先生大儒们在这里讲学论道。百家争鸣,盛况空前。《国策·齐策》里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由此可知时下之繁盛。“稷下”,成为当时荟萃全国雅士名流的文化中心的代名词。 清照用这四句诗来告诉大家: 遥想当年,在稷下这个地方,一群饱学之士呼朋携侣,信马游冶。他们的车轮紧挨着车轮,他们的肩膀并着肩膀,高谈阔论,风生水起。 众人的衣襟扬起,仿佛高高垂起的帷幔; 众人的宽袍袖子举起,好似大幕遮蔽长天; 每个人不经意地挥一挥手臂,顷刻间汗如雨下,热火朝天。 而在这挥汗成雨、激情浩荡的人群之中,就有清照的父祖,她倍感骄傲和自豪。 另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的诗序中,清照还有一句说明:“父祖皆出韩公门下。” 韩公,即被《宋史》盛赞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韩琦是仁宗朝堂的重臣,曾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强将手下无弱兵,能被将相之才收至门下,可想而知,李清照的祖父绝非等闲之辈。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史书上记载他幼时俊警异甚,刻苦上进,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进士及第。初出茅庐的他先是任职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来担任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此教授非彼教授,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郓州城教育局局长,和我们当下认知的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头衔大相径庭。 李格非是个十足的文人官,有着清高自恃的文人心性。 在郓州任上时,拖家带口的他在经济上不怎么宽裕,吃着最简朴的菜蔬,住着陈设简单的房舍。 大宋朝一向有兼职兼薪的制度。顶头上司非常欣赏李格非的才干,充分体恤他人到中年的不易,欲派他兼任其他闲差。这样一来,除微薄的薪酬外,另有数目可观的进项可以贴补家用。但他不愿接受特殊待遇,婉言谢绝了。 这样的举措,一如他的恩师苏轼,大大地不合时宜。但,他就是这样做了。甘守清贫、不贪溺安逸享乐的李格非,却始终苦心孤诣把家国大事放在首位。 《洛阳名园记》是李格非著述的名篇。在文中,他怀抱忧国忧民之慨,尽述北宋一群达官贵族不关心民生疾苦,为一己私利而堆金砌玉营造私家园林,且巧立名目,大肆修建华贵的园圃水榭,极尽奢侈腐化的社会现状,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深度思考。其中“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一语成谶,直击要害。 北宋末年,洛阳城被金人占领,哗啦啦大厦倾,富贵荣华碎为齑粉。时人认为他有远见卓识,独具一双洞穿世事的眼睛。著书立说,本是读书人的分内事。醉心学术的李格非,却不仅仅闭门读书求功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处理公务果断坚决,以其耿直忠勇、敢作敢为、疾恶如仇的个性,路见不平一声吼。 在江西上饶做官时,当地有一个恶霸道士,常以妖言唆使百姓,大言不惭地标榜自己具备特异奇功,善于神机妙算,可以准确地预测人的生死祸福。且四方散布谣言,言说经他一番摆布,可以为人消灾去难,逢凶化吉。反之,则遭遇祸殃。 自古到今,人们无不希望当下的自己和下一代都能过上岁月静好、安泰顺意的好日子,遇到这样神力无边的能人好事,自然求之不得。 基于这种心理,很多老百姓一次次受骗上当,被他搜刮钱财。 一身正气的李格非并不相信这样的歪门邪道。某一天,他的车马和这位恶霸道士狭路相逢,当即停车,命令手下差役将道士从车上抓下来,对他施以杖刑,将他施骗的伎俩和罪行公布于众。他讲:如若道士果真有预测凶吉祸福之能事,则不会从此地经过,遇到我李格非。我对他施以杖刑,妖魔鬼怪并未将我缠身,足见道士所言不过是一个最大的谎言。 围观者眼见为实,如醍醐灌顶。而后,他把道士骗取的钱财发还给受害的百姓,将恶道士驱逐出境。为民除害,佑护一方平安。 这位刚正不阿的读书人,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任时,实实在在为民办事;去职后,日日沉湎于读书著文,苦心孤诣钻研辞章。不管所遇逆还是顺,从不懈怠。 对于写作,李格非也有自己独到的追求。他讲:“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他生前曾写过许多诗文,可惜大部分作品未能流传下来。他的这些心得,给女儿清照后来的诗词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李格非在诗词歌赋方面造诣很深,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也付出多年心血,他的著作《礼记说》,纵横开阖数十万字,学术价值很高。 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历史,著《史传辨志》一书,文笔优美,主题清晰,受到当世人的拥戴。 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世人大都是由于气息相投而走到一起的。李格非的飞扬才气,以及奉公守法、从不逾矩的秉性,颇得有同样性情的苏轼的赏识。元祐四年(1089),李格非官大学正。元祐六年(1091),李格非“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他居后四学士之首。同年十月,哲宗到太学视察,李格非奉上命撰写《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这篇文章文思泉涌,清朗雅洁,令哲宗青眼有加。 清照的母亲,乃元丰年间宰相、文恭公王珪的长女。宋人庄绰有记:“岐国公王珪,元丰中为宰相。父准、祖赘、曾祖景图皆登进士第……又汉国公准子四房,孙婿九人:余中、马玿、李格非……” 出身名门,相府千金,自然是秀外慧中,饱读诗书。所以,清照有着最优秀的遗传基因,和其父母一样,天生丽质,骨骼清奇。 可是,这嘈杂的人间,岁月静好只是人们心目中历久弥新的向往,命运时不时会绽露出其狰狞面目,以当头一棒来警告世人世事无常。小清照出生不久,她的母亲就身染重疾,不幸早逝。还好,上帝在关掉一扇门的时候,不忘为她打开一扇窗,小清照是幸运的,遇到一个知她冷暖、助她健康成长的继母。 李格非的续弦,乃是仁宗年间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王拱辰是北宋著名的诗人,19 岁蟾宫折桂,才名显赫,和欧阳修是连襟,宋仁宗朝代的名臣。在这般家庭背景耳濡目染的女子,焉有寻常之理?《宋史·李格非传》中记载:“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 “亦善文”,即便如此轻描淡写的三个字,若非文学功底深厚,在当世有一定的名气,怕早就大浪淘沙湮灭在浩瀚的史册里。 生母予她以聪慧,后母寄她以厚爱。中年得女的李格非,更是视小女为掌上明珠。小清照的童年,亦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小女的芳名,大抵由秀逸如竹、平易亲和的父亲于此拈来。 明月朗照,清泉涓涓,世间美景莫过如此。想来,此二字寄托着父亲心中所有的明亮和美好,父亲唯愿爱女有更多的福荫在身。 李家有女如春妍。父亲李格非不会料到的是,春风浩荡,花开妍艳,清照二字,不折不扣地流芳千古。" "1、一本全面解读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传奇一生的传记。 2、以《李清照年表》为线索,精心选取李清照人生各阶段经典诗词,深入解读她的生活、情感和创作历程。 3、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整理和生动叙述,带我们走进了一代才女敢爱敢恨、波澜壮阔的真实世界。跟随女词人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受她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豪情。 4、涉过千年的风霜,领略千古才女的绝世风华,对古诗词和女性题材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确实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