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作者: 唐浩明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68
折扣购买: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精)/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ISBN: 978721810885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编/修身 民胞物与之量与内圣外王之业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 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 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 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 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 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 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译文 君子的立志,当立下民胞物与的气度、内圣外王 的功业。有这样的志向后,才不愧为父母之所生,不 愧为天地之间的完人。所以,君子的忧虑,是以自己 不如舜不如周公那样的人作为忧虑,以道德没有修炼 、学问没有讲求作为忧虑。故而,有愚顽百姓不从教 化的事发生则忧虑,有野蛮的外族侵犯华夏民族的事 发生则忧虑,有小人占据要位、贤才受到压抑的事发 生则忧虑,有普通老百姓没有得到自己的惠泽的事发 生则忧虑。这就是所谓对天命不顺的悲叹和对世人困 厄的怜悯,这才是君子所应当忧虑的。至于自己一身 的屈与伸,一家的饥与饱,世俗对自己所加的荣与辱 、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这些事情,君子则没有 时间去忧虑。 评点 这段文字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给诸弟 的家书。后世论者常说曾氏入京后不久便立下了澄清 天下之志,这段话应是此说的一个佐证。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以社会为主要活动舞台的男 人,几乎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活动领域有所选择,对自 己在此领域内能达到的目标有所期许,对社会将可能 给予自己的关注和回报有所盼望,这就是所谓的志向 。人的志向有大有小,对所立志向的追求过程有长有 短,这中间的差异源于天赋、教育、胸襟、能力和环 境等等。曾氏进京不久后便能立下这种“澄清天下之 志”,除天赋和胸襟等因素外,重要的是环境的变化 :由湖南变为京师。这种变化首先意味着他由一个普 通老百姓变为国家官员,而且是出身清贵的天子近臣 ,在他面前展开的是一条通向锦绣前程的宽阔大道。 他既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又会很自然地加大自 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个变化的另一点是他的周围 有一个很优秀的师友圈。这个师友圈让他通过对《朱 子全书》的研读,真正明白程朱理学的精粹,即养民 胞物与之量、成内圣外王之业。 在当时读这段话的曾氏的几个弟弟看来,大哥未 免有点矫情:难道你就对自己一身的屈伸、得失、贵 贱、毁誉,真的没有时间去忧虑吗?真的就这样无私 吗?事实上,曾氏也不是这样的纯粹。他对大考、迁 升等关系一己伸屈的事也看得很重。解读曾氏所说的 这段话,宜从方向着眼、从大处着眼。所谓从方向着 眼,即立下君子大志后,今后努力的方向便是修炼人 格,关怀众生。以百姓社稷为怀,不再一切都从一身 一家的利益出发。从大处着眼,即国事、家事、天下 事,尽管是事事都关心,但得有个先后主次,更多的 时间、更大的精力应放在国事和天下事上,家事宜往 后挪。这就是所谓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人的意识经 过这样一番调整后,其境界就大为提升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倡青年应当立志,而且 不妨将志向立得高远些。立下一个高远的志向后,人 生的努力方向便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鲜明突出。 精力和时间的分配也便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轻重 得宜。一个人能在一段相当长时期里这样的生活,他 的事业岂能不成?他的生命品质岂能不高档?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