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名家散文经典译丛

偏见/名家散文经典译丛
作者: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译者:张小鲁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偏见/名家散文经典译丛
ISBN: 9787020141784

作者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全名瓦伦坦·路易·乔治·欧仁·马塞尔·普鲁斯特(Valentin Louis Georges Eugene Marcel Protist),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出生在巴黎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但从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他的气质内向而敏感,对母亲的依恋,对文学的倾心,为以后的创作埋下了种子。他青年时代经常出入上流社会沙龙,在熟悉日后作品中人物的同时,看穿了这个社会的虚幻。父母相继去世后,他痛感“幸福的岁月是逝去的岁月”,开始写作《追寻逝去的时光》。在生命的最后十五年中写成的这部巨著,犹如枝叶常青的参天人树,屹立于文学之林的最高处。他借助于不由自主的回忆(无意识联想),将逝去岁月的点点滴滴重现在读者眼前,使时间在艺术中得以永存。

内容简介

根据定义来看,法国精神的本质就是经院刻板、轻佻 肤浅、嘲讽辛辣,一部法国讽刺史几乎涵盖了法国精神的 全部历史。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种族的天才究竟是什么, 在编写教材或发表演讲的人眼里,那是一种轻佻肤浅的观 察和妙趣横生的嘲讽天才,我们不妨研究一下,为什么讽 刺始终体现了这种冷嘲热讽的天才,至少是随着环境的变 化而不是这种天才本身去改变其实践和表达方式。如此这 般地研究讽刺史的方法并非误入歧途;因为如果说法国精 神是讽刺甚至矫情之外的其他东西,那么无论居斯塔夫· 拉鲁梅。先生最近对此怎么说,这种精神必定存在于法国 天才之中;如果说这种精神甚至还会以其他的无数面目出 现,那么这种精神定然是其中的面目之一。这种精神甚至 在法国天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赋予它如此重要性的经院 式刻板定义之所以变得庸俗,大抵有其真实的一面。更何 况这种讽刺精神几乎从一开始便出现在我们的文学之中, 至少是出现在摆脱了对拉丁文学的模仿的名副其实的法国 文学之中。如今,在精巧颓废以及于勒·勒梅特尔所谓的 “野蛮矫隋”的精致空洞的文学中,讽刺精神在小说、诗 歌和报刊中仍然十分活跃。法国讽刺精神的这种持久顽强 甚至让整部法国讽刺史变得十分冗长。然而,我们不仅能 够十分迅速地勾勒出法国讽刺史的大致线条,而且还能概 括出法国讽刺史在数个非常古怪的时期的特征。 首先撇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研究的当代和中世纪 这两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时期。先说当代,我们对当代人的 过分热衷和熟悉使得我们给予他们比古人更多的篇幅,而 他们之中只有少数几位大师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雅克 ·诺尔曼先生的《坦率的麻雀》,甚至迪奥尼·奥尔迪内 尔先生的《白食》,像这样的作品显然无法跻身于《格兰 戈尔》简明扼要的概述之中,他也许会在概述中略微提到 他们。姑且不说我们与当代人朝夕相处的这种亲密无间会 妨碍我们在研究中将无数真正的文学之友摒弃在外,我们 在颓废时代煞费苦心地做出艰难的选择。首先,极度娴熟 的表达手法是如此的相同,以致我们对诗人产生了幻觉; 说实话,高蹈派甚或象征派中最微不足道的诗人吟诵@的十 四行都比伟大的高乃依更加美妙。继而是早已存在、经过 更新甚至剽窃抄袭的无穷无尽的思想,“训练有素的写作 ”泛滥成灾,合理的筛选几乎成为不可能。中世纪的情况 则有所不同;事情也许比较容易,即便经过时间修剪的森 林仍然茂密杂乱,我们还能采摘鲜花和果实满载而归。然 而,这一时期实在太长;更何况从雷尼耶到吉尔贝,还要 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路程才能用沿途的观察来刻画法国讽刺 的特征。 中世纪讽刺的非凡之处在于它集伦理性、社会性和政 治性于一身,尤其是作者被置放于这样一种特定的情景之 中,其作品并非出自一位显贵、平民或教士之手,而是来 自一个游离于社会的特殊人物,一个行吟诗人或一个“傻 瓜”。总而言之(至少看上去像是出自我们通常阅读的某 些文摘),作为生活在中世纪的文人,这个人物为我们的 某个批评家提供了许多嬉笑怒骂的题材。然而,这个文人 与十七世纪的沙龙“作家”(正如克里萨尔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