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
作者简介
梁志宾:广州深圳人,85后文史作家。自幼熟读唐宋史书,已出版《汴梁如梦正繁华》 《大宋幽影录》等书,并发表《王衍——清谈误国的背后》 《诗语驿路话韩愈》等若干文化散文。
内容简介
量茶士 夏日方永,蝉声满耳,啜饮冰茶,最能解躁。冬 夜悠长,雪落寒枝,手捧温茶,适可暖心。在四时的 大宋茶坊,顾客用茶时,时光仿已凝滞。烛影摇红, 苦后回甘中,他们不知已喝过多少泡茶。宋人将饮料 统称为“凉水”,茶水亦属凉水的一种。以茶为主打 饮品的茶馆,也兼售诸类凉水。在缤纷多彩的两宋都 市中,茶博士给贵客推介的茶水,自不会单调。吴自 牧开列过一份杭州茶坊的通用菜单:“(茶肆)卖奇茶 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 ,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 擂茶是一门古老茶艺,今存于我国的闽粤赣地区 。擂茶就是将茶叶与多种配料混合研磨,擂碎后,或 冲泡或煎煮而成。杭州茶肆添卖的七宝擂茶,即为七 种名贵原料混制而成的茶饮。七宝茶也是宋代的宫廷 御茗,庞元英《文昌杂录》载:“仁宗每崇政殿亲试 进士,亦赐大臣七宝茶。至今以为故事。” 来到一间茶坊,一个个装扮清爽的茶坊伙计托着 装满茶碗的盘子,或在陈列有致的桌椅间穿行,或低 首询问客人有何吩咐。这班伙计被宋人称作“茶饭量 酒博士”,他们如受雇于酒楼,亦可简称“量酒”, 在茶坊,则多称“茶博士”。茶博士之名首现于唐代 的《封氏闻见录》:“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 临怀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 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 右刮目。茶熟,李公为□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 鸿渐(陆羽)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 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 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陆羽虽是誉 满寰宇的茶圣,可他在世时不被世人赏识,甚至还遭 到李季卿的鄙视。但在李季卿的俗眼中,陆羽还算得 上是会煎茶的茶博士。 不是人人都能当茶博士。“博士”本是学官名, 只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具有广博的茶学知识与熟练的 冲茶技艺的茶坊高级茶艺人员,才能被称为“茶博士 ”。那些只会干杂活的茶坊跑堂,是不能被称作“茶 博士”的,薪资亦不如茶博士高。《夷坚志·茶仆崔 三》中的主角崔三, “月顾直不过千钱,当不足给 用”。茶博士只说自己的行话。譬如,南宋杭州的茶 博士们每日计算所收的茶钱,不会说收了多少钱,而 是以杭州为基点,到某地的里数来隐喻钱数。他们若 说“今日到余杭县”,便指今日茶博士收了45钱,因 为余杭县到杭州城的里程恰是45里。他们若说“走到 平江府(今苏州)”,实指自己赚了360钱。所以,茶 坊也是一个问路的最佳场所,而且你也不用担心会受 欺骗。 常言道:“不怕官,只怕管。”除去官府,谁来 管管这些茶博士呢?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宋代都市 几乎已全变为商业都市。伴随着市场业态的日趋成熟 ,各个行会也在崛起。宋代行业的主事人俗谓“行老 ”或“行头”“行首”。自古以来,茶楼就是三教九 流汇集之处,小道传闻集散之地。所以,宋代茶行的 行老亦为江湖的“百晓生”。州县新官到任时,他们 如想尽早知掌本地的民风时态,都要先去拜会当地的 行老,“密问三姑六婆、茶坊酒肆、妓馆食店、柜坊 马牙、解库、银铺、旅店,各立行老,察知物色明目 ,密切告报,无不知也”。 除了在正规茶坊里工作的茶博士受茶会行老的管 束,在午夜开封小巷,提瓶卖茶的小贩也受行老管制 。据南宋郑樵《文献通考》记,宋代的卖茶小贩,也 须挂靠行会。“京师如街市提瓶者,必投充茶行”。 卖茶小贩在日间需为饱肚而奔波。晚间会提上一瓶瓶 茶,到每家每户去碰碰运气,看有谁要点茶,或是谁 家需要他们代传口信,以赚点小钱。他们也是值得信 赖的人,因为他们和茶博士都对茶行行老负责。 茶业行老的声望较高,其属下的茶坊常常成为各 行业者的聚会点。“又有茶肆专是五奴打聚处,亦有 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诸行寻觅本 业人力时,也多需借一借茶坊的贵地,发布信息。因 此,茶饮业行老常被推为当地商圈的“武林盟主”。 茶博士要是操守不谨,不仅会有失业之虞,闹到了行 老那里,连在本行业甚至在本地再谋生路都很难了。 在话本《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那个在襄阳府万员 外茶坊干活的茶博士陶铁僧,因偷了柜上的茶钱,被 万员外赶走。陶铁僧倒还从容,他自以为“此处不留 爷,只有留爷处”,不想万员外却吩咐“一尽襄阳府 开茶坊底行院”,切莫雇用那个手脚不干净的陶铁僧 。 宋茶坊所卖茶饮的卫生、卖相、味道也是让人放 心的。这可参阅孟元老的一段记叙:“凡百所卖饮食 之人,装鲜净盒器皿,车担使动,奇巧可爱,食味和 羹,不敢草略。”不过在茶行管不到的地方,茶的质 量就没有保障了。宋朝行伍中……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