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神秘的浪漫与现实/阅读俄国
作者简介
于明清,女,博士,副教授,**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2004年毕业于***研究生院,现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果戈理研究、20世纪俄罗斯生态文学研究。代表作品:《从黄金到黑铁的衰退——<米尔戈罗德>》、《20世纪70年代俄语小说中的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等。
内容简介
无论是在俄罗斯的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中,民 间故事母题都拥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比书面语起源 *早,深深地扎根于斯拉夫民族的民间文学和神话体 系中。果戈理在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米尔 戈罗德》里把乌克兰民间故事母题大量移植到自己的 作品当中,使得小说在纵深上继承了悠久的基辅罗斯 文化传统,在横向上与全欧如火如荼的民族意识觉醒 大潮产生共鸣。果戈理作品中神秘的情节来自神话和 民间传说,又与民间传说中的原型有所区别,它们与 现实的*常生活相互作用,展示亦真亦幻的小俄罗斯 风情。 果戈理的创作并不是《格林童话》般对民间故事 的整理,他借民间文学母题中沉淀的民族历史环境文 化来展示当代乌克兰的风貌特征,但这种历史积淀有 时对现代人来说会难以辨别。维谢洛夫斯基认为,民 间传说通过特殊的方式来反映社会、信仰等各个方面 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一些民间传说中的内容、主题和 形象是不为现代人所理解的,产生这种“不理解”的 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世界观、处世态度 和语言世界文化图景的迅速变化。民间传说并不把准 确无误地记录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现实作为目标,因此 其巾的一些话语、场景或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发 生变化,这就给我们真正认识其本质造成了困难。 为了将民族历史中长期积淀、不断变异的母题与 19世纪乌克兰乡村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果戈理利用 大量的民俗文化因素,营造狂欢节的气息,配合乌克 兰民间传说中固有的母题,实现民间故事与现实生活 相结合的目的。“狂欢化”这一文化美学及诗学命题 是巴赫金提出来的,是指一切犴欢节式的庆贺、仪式 、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通过对果戈理的 研究,巴赫金深化了他对狂欢化问题的思考。这些在 他的《拉伯雷与果戈理——论语言艺术与民间的笑文 化》《讽刺》《果戈理之笑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渊源问 题》中有所显示。巴赫金指出,大量民俗文化元素构 成了果戈理作品的狂欢化特征。乌克兰民间节庆生活 和集市生活是这部小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说各章 节的标题融人了“圣诞节”“圣约翰节”“复活节” 等大量的民间节*文化,同时,“五月之夜”“索罗 庆采集市”都以集市生活作为主旋律。在小说中.各 种与节*相关的迷信、自由欢快的气氛使得生活脱离 了常轨.带来狂欢节的气氛。作家在小说中坚持正义 必胜的观点,邪不胜正带来民间正义主题的确立。此 外,小说中描写的吃喝的酒席、甜蜜的爱情与婚礼都 带有狂欢节的色彩。通过对乌克兰民间民俗文化的发 掘,果戈理研究建立了一个蕴含丰富的民间文化宝库 ,使得自己小说的狂欢化问题从一开始就奠基于本土 化的民间文化语境之中。 尤里·曼恩针对果戈理作品中的民间传说习俗进 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范 畴。该范畴具体体现在对艺术作品影响颇深的民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