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历史地理变迁/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
作者: 吴忠礼//鲁人勇//吴晓红|主编:张进海
出版社: 宁夏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
ISBN: 978722703911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经历了“混沌初开”的猿人时代,人类出现。此时的人类与猿的区别 很多,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能制造渔猎生产的工具,猿却没有这个本事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考古学将人类使用石器的这段历史分为旧 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距今二三百万年,人类能够制作打制 的、比较粗糙的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新石器时代始于七八千年 前,以磨制的细石器为主。二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叫中石器时代, 历时一万年左右,以打制石器为主,出现了局部磨制的石器,生活仍以采 集和渔猎为主,但发明了弓箭。宁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以下两处: 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银川市东南30公里、黄河之东14公里,地属灵武 市临河乡横城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发现实出偶然。1920年, 比利时神父P.绍特来宁夏传教,返回第一晚住在水洞沟的车马店中,发现 一块很奇怪的石头。他琢磨一晚,断定是古人类的一件石器。第二天他又 到水洞沟的边缘塌岸处寻找,竟然找到一具披毛犀牛的头骨。他如获至宝 ,将这两件东西带回欧洲。法国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得知后,于1923 年来到水洞沟进行考古发掘,10天共发掘5个点,获得近300公斤的石器和 部分动物化石。这些文物被带回法国后,交法国著名学者、考古专家步日 耶进行系统研究。1925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发表初步研究报告。1928年, 他们3人联合署名出版《中国的旧石器》一书,把水洞沟的石器定为旧石器 时代,认为这些石器与欧洲、西亚、北非发现的石器极为相似。这次发掘 ,结束了中国没有旧石器遗址的局面。此后,水洞沟又经历了4次发掘: 1960年,以盖培、科列班诺娃为首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再次对水洞沟进行 考察发掘,获得各类石器2000多件;1963年8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 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水洞沟除有旧石 器时代遗存外,还有新石器的文化遗存;1983年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 联合发掘面积52平方米,深12米,获石器6700余件、动物化石15种63件及 骨器、装饰品多件;2003年8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再次发掘,新开发掘点6处,发掘出5个文化层,出土 石器2.5万余件。这4次发掘,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对遗址的认识、考证一 次比一次深入,每次都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基本结论是:水洞沟是我国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也有中石器时代的遗存,距今4万~1.5万 年。多数文化层为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也有的文化层出现了磨制石器 。石器种类繁多,原料以白云岩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叶,按形状和用 途分有:尖状器、端刮器、新月形刮削器、凹缺刮削器、单面直刃刮削器 、矩形刮削器、雕刻具、钻具、“刀片”等。按发掘的文物,我们可以大 致描述一下先民此时的生活状况:在一片茂密的草地边,湖水波光粼粼, 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各种水鸟在浅水处或觅食,或戏水。湖东有一群披 毛犀牛在啃食青草;湖西有鹿群追逐;远处有鸵鸟带着幼仔练习奔跑。几 个“水洞沟人”拿着安装有尖状石器的木棍正悄悄逼近鹿群,而湖边的捕 鱼者已经小有所获。捕猎者都穿着用兽皮连缀的“衣服”,捕鱼者脖子上 挂着用鸵鸟蛋壳片穿起来的“项链”,直垂到胸前。此时,在他们居住的 洞穴中,年轻的妇女正在用石制的“刀片”裁剪兽皮。另一位妇女正在火 塘边给婴儿喂奶。两个老人则在烤制“午饭”,肉香味、鱼香味弥漫至洞 外……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青铜峡市蒋鼎乡蒋西村西北、贺兰山东麓的山前 台地上,属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遗址,也可以称为“中石器时期遗 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95~1996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 国内华达州山间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组成联合考察队,两次 对遗址进行深入调查和发掘。调查发现,以鸽子山为中心,周围5平方公里 范围内有泉墩7个,每个泉墩四周地表均有大量石器、石制品散布。试发掘 获石器2000余件。其原料为细石英岩和细泥岩,取自10公里以外的贺兰山 。既有大型打制粗石器,也有用间接法、软锤法、压剥法加工的细石器。 石器用料比较考究,形制规范、对称,有圆锥形、楔形、船形,代表了本 时期华北石器的最高水平。特别是一种形似柳叶的尖状石器,薄得与柳叶 相去不远。这里还出土不少陶片,其中的彩陶片具有仰韶文化的半坡型、 庙底沟型特点。经碳-14测定,其上层年代距今10060年,下层距今11620年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