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不安:告别过度依赖

摆脱不安:告别过度依赖
作者: [日] 加藤谛三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46
折扣购买: 摆脱不安:告别过度依赖
ISBN: 9787559642332

作者简介

[日] 加藤谛三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他主持过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著有《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互相伤害吗?》《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性格中的蜜与毒》等数十部经典大众心理读物。

内容简介

幼年时的丧失体验会让人一生惧怕失去 成年后一旦失去什么就会感到深受打击的人,可能是因为这种失去刺激了无意识中幼年时的丧失体验。或者说这种失去让他再一次体验到了幼年时那种充满不安的丧失感。 他们不愿意失去微小的东西,因为失去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打击,所以对失去感到格外焦虑。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总感觉自己被什么催促着,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不管他们在做什么,总是想着要再多做一点儿,再多做一点儿,始终感到焦虑。这其实是恐惧失去的心理造成的。 为什么有的人只是浪费了一点点时间,就会引起心理上巨大的恐慌呢?如果说是因为这一点点的浪费让这个人重新体验了一次幼年时重大丧失感,这应该就很好理解了。但是,对于没有丧失体验的人来说,大概会很费解吧,“有必要这样吗?” 想利用这段时间做些对身体有益的运动却没有做好,想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休养却总是静不下心来,因为有点儿累了,用这段时间去工作,效率又非常低,结果时间就这样浪费了。这种丧失感会在心理上将这个人逼入绝境,于是他就越发感到焦虑。 最坏的情况是陷入心理上的恐慌。幼年时在与母亲的关系上体验过重大丧失感的人,失去了生存所需的重要基础,他们在遇到事情时很难冷静,容易陷入心理恐慌。 冷静的人在遇到事情时会想,吵吵闹闹也不是办法,总是叹气也解决不了问题。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能这么想。 但是,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大受打击的人,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当下的问题了。陷入恐慌后他只会慌慌张张,不管对他说什么他都不会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 在幼年时通过母亲的爱获得了生存所需的重要基础的人,比起那些想要通过学历来使生活变得容易的人,能够活得更加容易一些。类似于学历这种东西,对于填补幼年时重大的丧失感一点儿用也没有。 “谁都不理解我”的心理背景 刚刚所说的患有分离性焦虑的恋人总是想要待在对方身边,不希望和恋人分开行动。这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对对方来说是一位忠诚的恋人,甚至会觉得作为恋人没有人比自己更忠诚的了。 他们确实会总想和恋人待在一起,不希望独自去做什么,而且也不怎么喜欢和恋人以外的人相处,甚至会觉得和恋人以外的人相处有点儿麻烦。和那些自己到处去玩、把恋人晾在一旁的人比起来,这样的人看起来确实比较忠诚。 但是这样的恋人并不一定会一直好下去,有时候拥有“忠诚”的恋人反而会让人想要逃离。逃离的一方并不是因为有了新的恋人,而是因为无边的束缚感。 患有分离性焦虑的人,会想要支配自己的恋人,想要支配对方的各种行为,想要束缚对方。这就和年幼的孩子想将母亲据为己有、想让母亲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是一样的。 年幼的孩子想要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母亲他就会感到愤怒。怀有幼儿性一体化愿望的人也是这样,束缚对方,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对方不能按照自己希望的去做他就会发脾气或闹别扭,对方不说自己想听的话他就会感到不满。 简单地说,怀有幼儿性一体化愿望的人对恋人会有很多要求。幼小的孩子会通过发脾气、闹别扭、哭泣或叫嚷来让母亲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是成年人却不能这么做,不能像小孩子一样,对方一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就马上噘起嘴来,或是大声地哭叫。这个时候成年人会拿出“应该”来责备恋人,你“应该”这么做,给恋人立规矩:我对你这么好,你却对我这么冷漠,感受不到你的爱,你根本就不理解我,等等。 像这样立种种规矩,以此来谴责对方,没完没了地责备对方,而且不管怎么责备都觉得不痛快,这是因为,他们心里真正想的和他们所说的完全相反。 他们将自己的幼儿性一体化愿望变为普遍性的规则来要求对方。如果对方不能按照他们的期待去做,他们就会用普遍性的规则去束缚对方。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对你这么忠诚”等,用这样的话来责备对方。他们说得很高尚,表面上的行为也不能称为不忠诚。 所以被责备的一方很难反驳,但是总有一天被责备的一方会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束缚感而逃离他。 恋人中的一方如果因为忍受不了分离性焦虑,就去紧贴着另一方,想要束缚另一方的一切言行,那么另一方就会因为想要摆脱这种束缚感、追求自由而逃跑。 当恋人中的另一方逃跑的时候,心底有幼儿性一体化愿望的一方,大多理解不了另一方逃离的理由。他们不理解,对方想要逃离的原因是自己心底存在没有被满足的幼儿性一体化愿望。 心底有幼儿性一体化愿望的人理解不了,自己一直视为忠诚的举动,其实并非忠诚,只是分离性焦虑引起的一系列行为罢了。 他们不明白真正的问题所在,只能憎恨逃跑的对方,于是陷入一开始说到的“谁都不理解我”的情绪中。 我在精神卫生学会的座谈会上与已故的荻昌弘先生有过一段对话。荻昌弘先生说“谁都不理解我”是日本黑社会电影的一根基柱。我认为“谁都不理解我”不仅仅支撑了日本的黑社会电影,也是日本演歌的主题之一。 大多数日本人在小的时候都没有让幼儿性一体化愿望得到满足,这种幼儿性一体化愿望残留在心底,成年后他们就会为了找到能够满足自己的幼儿性一体化愿望的人而活着,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为什么总是压抑自己的感受 服从者,习惯了别人将感受强加给他们。他们觉得自己顺从对方的感受是理所应当的。在总是顺从对方感受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就会条件反射地压抑自己的感受,顺从对方的感受。 他们觉得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会有罪恶感。 他们无法向对方说出“现在我想这么做”这种话,因为总是担心对方会不喜欢自己的想法。 像这样一直压抑自己的感受,渐渐地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一点儿也不重要。 出于为对方考虑或是出于对对方的爱而压抑自己的感受是情绪成熟的表现,但是出于对对方的恐惧而压抑自己的感受则是情绪不成熟的表现。 因为害怕对方的反应而压抑自己的感受,从本质上来讲内心还是一个任性的人。 心中像小孩子一样任性,只是表面上做出不同的举动,结果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感受。 或者他心里知道自己是一个软弱的人,但不想正视它,于是就压抑自己对自己内心的认知。 避免做会让自己意识到自己软弱的事情,避免碰触会让自己失败的事情。但这么做,只会让自己更加害怕被别人轻视。 弗罗伊登贝格尔[1]在其著作《没有低谷的人生》中写到这样一个案例—副社长鲍尔患心身耗竭综合征的故事。 鲍尔少年时非常喜爱音乐,但是他的父亲却批评他说只有同性恋和软弱的青年人才会喜欢音乐。于是他压抑了自己对小提琴的喜爱,听从了父亲让他努力学习成为成功人士的教导。他成为企业的副社长,却患上了心身耗竭综合征。 有的人无法工作,总是感到不安,这样的人最大的问题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因为他在心理上需要对方,所以会为了讨对方欢心而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牺牲自己的欲望。因为心中的分离性焦虑而抑制自己对独立的渴望。 虽然他想独自外出旅行,但是因为害怕惹对方不高兴,所以放弃旅行;因为担心对方会不喜欢,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己想做的事。 结果,他在心里悄悄对对方产生敌意。就如弗洛姆所说,服从总是伴随着敌意。但是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敌意。 压抑行为是在现实中保护自己的方法,纽约的精神分析医生温伯格[1]如是说。他们选择压抑自己,是因为他们承受不了真实。 1.觉察心底的不安是摆脱不安的第一步,不安的你是什么样的? 焦虑、恐惧、易怒,压抑自己,自我怀疑,依赖他人,盲目讨好,总想逃避,害怕孤独、不敢争取、遇事退缩、做事被动、无法信任别人…… 人会因不安而采取种种行动,但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些行为出于不安。加藤谛三结合自身经历和大量典型案例,帮助读者发现因不安导致的非适当言行。觉察不安是摆脱不安的第一步。 2.你为什么总是感到不安? 内心的不安源于生活经历的影响,缺爱、童年创伤、感情破裂、不被认可、不被接纳 、被忽视、分离性焦虑 、丧失体验等都会导致内心的不安,让人们的生活失衡,并形成恶性循环。加藤谛三针对不安导致的言行,对其进行剖析,帮助人们发现导致不安的深层原因。 3. 建立稳定的安全感,活出独立、完整的自我。 安全感的建立,可以让人们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不轻易被外界影响。懂得主动创造自己的生活,用现实的态度面对生活,乐观、开朗、坚定、积极,并逐渐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