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与理智(你不得不知的世界金融史)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他,使法国一贫如洗 约翰·劳是18世纪初最受争议的金融家,甚至有 人认为他根本就不算金融家,而是一个花花公子、赌 徒、骗子。他最早提出了成立银行发行以地产或其他 资产作担保的纸币的设想,并游说欧洲国家实践他的 理论。他实践这一货币理论后成功解决了法国债务问 题,但也由此引发了“密西西比泡沫”。这场危机把 很多的法国人卷入其中,并让他们在一夜之间一贫如 洗,法国经济也由此陷入萧条,多年之后仍难以复苏 。 密西西比泡沫与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国的南海 泡沫被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与另外两起经 济泡沫一样,密西西比泡沫同样是投机炒作导致资产 价格在很短时期内大起大落。不同之处在于,密西西 比泡沫由金融创新引发,并且有官方的参与和支持。 南海危机虽然也有官方参与,但仅仅是为了吸引人们 投资。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更具有现代 金融危机的特征,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 1671年,约翰·劳出生于苏格兰一个富有的金匠 及银行主家庭。年轻时期的约翰·劳饮酒无度、赌博 、玩女人,把巨额家产挥霍一空。1694年,他在一场 决斗中杀死了情敌,被关进了英格兰监狱死牢。在一 个神秘友人的帮助下,他最终得以越狱逃之夭夭。而 最新的研究揭示,这位帮助他的人就是《鲁滨孙漂流 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越狱之后,劳游历在欧洲 各国,他凭借自己超凡的数学才能,打败了多家赌场 的庄主,为自己积聚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一夜暴富的 百万富翁。事实上,“百万富翁”这个词就是专为他 发明的。 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 行、金融和保险业,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与许 多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一样,劳认为,当就业不足时, 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 就业机会和国民产出。产出增加之后,对货币的需求 也会相应地跟上来。在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货币扩 张能够吸引外部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产出。说白 了,就是通过无节制地发行纸币,达到增加产出和就 业,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他凭着这套理论,四处游 说,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买账。 1715年,约翰·劳到了法国。此时,法国摄政王 奥莱昂公爵正在为法国的财政窘态犯愁,约翰·劳的 理论好像是向他抛出了一个救生圈。似乎法国只要建 立一个能够充分供给货币的银行就可以摆脱困境,解 决国债的资金融通问题。对于奥莱昂公爵来说,只要 能够搞到钱,就是建立10个银行也不成问题。于是, 在法国政府的特许下,1716年,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 私人银行,取名叫作“通用银行”。通用银行拥有发 行货币的特权,其货币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通 用银行建立后经营得非常成功,资产总额迅速增加。 1717年8月,约翰·劳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贸 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当时,北美 的路易斯安那属于法国的领地。由于路易斯安那位于 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们便把由劳一手导演的泡沫经济 称为“密西西比泡沫”。随后,劳建立了西方公司, 并于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年11月,劳成立 了塞内加尔公司负责对非洲贸易。1719年,劳兼并了 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改名为印度公司,垄断了法 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劳所主持的垄断性的海外 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 1718年,通用银行实现了国有化,更名为“皇家 银行”,约翰·劳仍然担任该银行主管。1719年7月 ,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000万里弗尔,取得了皇家造 币厂的承包权。1719年8月,劳取得农田间接税的征 收权。在1719年10月,劳的印度公司又接管了法国的 直接税征税事务。1719年,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 股票来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 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允许持有政府债券的人用债券 购买股票。这实际相当于替政府偿债。每次股票一上 市就被抢购一空,股票价格也直线上升。1719年4月 ,每股的价格还只有500里弗尔,半年之内就涨到了 18000里弗尔。 在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下,法国上至达官显贵, 下至贩夫走卒,全都投入了申购新股的狂潮中。公司 股票价格一路飙升,甚至几个小时就能暴涨20%。此 时的人们,不仅狂热地进行股票投机,而且也热衷于 花钱。全国各地的经济活动空前繁荣,其间也充斥着 暴力、诈骗和抢劫等社会问题。股价暴涨刺激了新股 的发行,印度公司不断增发新股。但是, 出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来开采“遍地的 黄金”,而是被皇室用来还债。由于纸币严重超发, 法国物价飞涨,纸币贬值。一场巨大的危机已经临近 。 第一次警兆发生在1720年。有一位王公贵族想将 股票回售给密西西比公司,可是他又拒绝以规定的回 购价出手,而希望以市面售出价卖回给公司。在遭到 拒绝之后,这位大人一怒之下,将这些股票变卖的巨 款全部兑换成了银币。于是,整整三辆马车载着银币 从皇家银行驶出,招摇横穿整个巴黎城。这一现象令 心思活络的巴黎市民产生了怀疑。更多的人也要求把 手中的纸币换成银币。和所有的银行一样,皇家银行 的承兑风险出现了。与此同时,公司的股票快速下跌 。一夜之间,纸币、股票贬值到了最低点。 泡沫破灭之后,在股市上亏损的人们说,约翰· 劳就是一个大骗子,他的车也被愤怒的人群砸成碎片 。1721年11月,法国王室发布了一项法令,宣布纸币 不再具有价值。约翰·劳也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 喊打。最终他只得离开法国,逃往意大利的威尼斯。 他的财产很快被充公填补“他造成的损失”。1729年 ,约翰·劳在威尼斯长逝,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 人物晚景非常凄凉。人们为他写下这样的墓志铭:“ 这里长眠着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他计算技巧无人匹 敌,他用简单的代数规则,把法国变得一贫如洗。”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这样评价约翰·劳:“他以 卓越的才华和深奥的知识体系,给出了他的经济学理 解,这使他得以跻身一流货币理论家之列。”作家席 德·尼科尔森说:“尽管事情以悲剧结局,但约翰· 劳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金融家;就像拿破仑曾大败于 滑铁卢一样,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P12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