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五十年(西方视野里的中国)

在华五十年(西方视野里的中国)
作者: (美国)司徒雷登|译者:李晶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21.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在华五十年(西方视野里的中国)
ISBN: 9787544755665

作者简介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燕京大学创始人。1876年6月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应聘到南京金陵神学院执教。1919年起筹建燕京大学并担任校长、校务长。抗战期间,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日军关押三年多时间,直至抗战胜利才获释。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9月19日病逝于美国华盛顿。

内容简介

第一章家世溯源 我在中国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我不只出 生在那片土地上,而且曾长期居住在那里,从而获得 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难以磨灭的友谊。某种精神上必 然的纽带关系,把我和这个伟大的国家以及她伟大的 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很幸运,我在那里度过了 童年,并在长大后以传教士的身份再次回来。之后, 我做了神学教授和一所大学的校长。1946年,在毫无 预兆的情况下,我被任命为美国驻南京的大使。谁能 想到,1949年时,怀着不满和遗憾,我又最终再次离 开了那片当时依旧不幸的土地。 我见证了中国那段沧桑的岁月:腐朽、垂暮的清 王朝,理想主义者孙中山早期建立的民国,军阀混战 、贪污横行的民国,力求国家统一和现代化的国民政 府,狂妄的日本统治下的部分中国,抗日胜利后被内 战炮火淹没的中国以及现在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这 些不同时期的经历使我清晰地看到,这个有着古老文 明的国家在向20世纪的世界靠拢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 。它努力使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跻身于强国的行列 。 在过去的八十年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上帝对我生 活的指引,但也发现,自己一生中很多重大的选择, 都是在外界的束缚下作出的违心之举。一股不属于自 身的强大力量,驱使着我去体验新鲜的事物,经受难 以预料的磨难。幸运的是,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在对中美文化的关系方面我作出了些许的贡献。虽然 现在这种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不管两国日后的 发展会怎样,我对此都深感欣慰。我坚信,随着新的 国际民主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建立,两者会最终恢复 联系,那时双方交往的方式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 我的父母都是移民,我出生于两大历史悠久的勇 敢开拓者家族。司徒尔特家族最早来到美洲大陆的是 阿奇巴尔德·司徒尔特,他原是出生在爱尔兰的苏格 兰人。据说,他是后来成为司徒尔特城堡伯爵的阿契 尔特里的后裔,由于参加反抗宗教迫害的运动,被迫 逃到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当时和他一起的还有他 的两个哥哥——大卫和约翰。七年之后,他的亲属也 跟了过来。阿奇巴尔德一家定居在了弗吉尼亚州韦恩 斯博罗附近的一座农场,他的四个孩子长大后分别在 南部和东部的州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四个孩子中,亚 历山大先后担任过菲尔莫尔总统内阁的内政部长和弗 吉尼亚大学的校长;另一个儿子杰伯在南方的军队中 担任骑兵指挥官。杰伯非常勇敢,据说在一次战役中 他受了重伤,要被带离战场,战友们呼喊着他的名字 向他告别,他大声向战友们喊道:“快回去,快回去 !你们要在战场上像我一样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弗吉尼亚州的奥古斯塔县,有个叫沃克科里克 的地方,约翰’司徒尔特原本住在这里。后来,他搬 去了斯汤顿。他的孙子罗伯特‘司徒尔特在当地基督 教的长老会当牧师的时候,曾乘坐一辆带篷马车在弗 吉尼亚州的河谷地和肯塔基州(当时属于弗吉尼亚州) 的荒野来回奔波,成为当地宗教传播的先行者。他帮 助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建立起一座学院——特兰西瓦 尼亚学院,并在那里教拉丁文和希腊文。有一段时间 ,他还担任学院的院长。 罗伯特·司徒尔特的妻子哈娜·托德是玛丽·托 德的姑姑,而玛丽.托德后来成了亚伯拉罕·林肯的 妻子。因此,罗伯特的儿子大卫(我的祖父)就成了林 肯夫人的表哥。他的另一个儿子约翰·T.司徒尔特 从森特里学院毕业后,和林肯一起从事法律工作。我 一直不知道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直到十一岁那年我 回到美国。当时我住在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这个消 息吓坏了我和弟弟。我们本来就因为来自中国遭到那 些南方朋友的注意,现在他们如果知道我们家族与林 肯家族的关系,可能我们的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了 。 大卫.托德·司徒尔特,我的爷爷,他是肯塔基 州谢尔比维尔的司徒尔特女子学院的创建人,也是该 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妇女教育的倡导者。他的儿子, 也就是我的父亲,于1840年12月2日出生在谢尔比维 尔。父亲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的华盛顿学院、杰弗逊 学院以及肯德基的森特里学院,他毕业后做了四年的 老师,然后进入普林斯顿神学院学习神学。1868年, 身在中国的约翰·倪维斯博士给他寄来了一封信。信 中的内容让他激动不已,使他决定到国外去进行传教 事业。这一年,国外传教执行委员会派出了三名传教 士到中国。他们先到纽约,穿过巴拿马海峡,到旧金 山,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横穿太平洋到达了上海。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