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

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3.00
折扣价: 42.30
折扣购买: 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
ISBN: 9787020164714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温儒敏,1946年生于广东紫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兼任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主要从事现代文学、鲁迅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内容简介

小说 鲁迅有三本小说集。第一本是《呐喊》,收1918年至1922年小说十四篇,这里选了七篇。第二本是《彷徨》,收1924年和1925年这两年的小说十一篇,本书选了七篇。第三本是《故事新编》,属于历史题材小说,共八篇,写作延续时间很长,最早一篇写于1922年,最末一篇写于1935年,这里选了其中四篇。 通常认为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也大都从鲁迅批判封建礼教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鲁迅的《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但阅读时需注意,鲁迅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也并非完全以“战士”的姿态写小说,要特别关注鲁迅小说 “忧愤深广”的基调。好好体会这“忧愤深广”四个字,才能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 大家读一读鲁迅的《呐喊·自序》就可以知道,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从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清醒,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鲁迅的小说并非简单地“听将令”,冲锋陷阵,也没有正面去表现新文化运动,或者诠释革命。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他的“愤”,都和深受封建礼教与制度所束缚和毒害的国民性病苦相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相关。这个特点明显区别于“五四”当年浪漫感伤或暴躁凌厉的文坛空气。有人说,鲁迅作品的蕴藉深邃并不大适合青年,而更适合有生活历练的中年人。所以给中学生讲鲁迅的小说,也要调整一下阅读心态,让他们多少知道一些鲁迅当年创作的背景,并努力顺着作品“忧愤深广”的格调,去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世界,包括前面所论及的国民性批判等问题。 另外,我们要注意鲁迅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首先是题材的变革。《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的生活。与传统小说比较,就会发现,从鲁迅开始的这种题材的变化,是一大革命。传统小说历来都追求奇特、曲折的情节,讲求传奇性和故事性,无巧不成书。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者神仙鬼怪,总之,极少是普通平凡的角色。如《今古奇观》《拍案惊奇》《聊斋志异》,等等,连书名都是“奇”呀“异”的。这类作品当然也有其艺术特色,符合一般国民欣赏习惯,但远离现实,而且以因果报应、道德说教之类为多。像鲁迅那样的取材和写法,显然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式,主要是现实主义,是对传统写法自觉的、大胆的突破,带有先锋的性质,旧式的阅读习惯还不容易接受。 《呐喊》《彷徨》的魅力,还在于偏是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出于启蒙主义的意旨,鲁迅总是把一个貌似完整的世界分出上流和底层,看到“吃人”与“被吃”。鲁迅用更多的笔墨写底层“被吃”者的悲苦与不幸。他所观察到的平凡现实原来是荒谬而窒息的。鲁迅有多半小说写到病痛、疯狂、死亡、丧仪、坟墓……原来这是一个灰暗绝望的世界。读鲁迅这些小说,会有压抑感,但也会点燃思考,让人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鲁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人事中,发现了被“理所当然”所包裹的黑暗,发现了“无事的悲剧”,于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体验变得沉重,催逼人不能不去重新思考了。 鲁迅就是这样,题材平凡,发掘很深,并总是有令人震惊的发现。读鲁迅的小说可能会很累,他的惊悚而沉重的发现总是缠绕着你,使你不可能再像读传统小说那样隔岸观火,而一定会去重新感觉和思考生活。鲁迅的发现是那样透彻,总带有悲悯与同情,作品弥漫着不尽的悲哀,阅读是不会轻松的。 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还在于其揭示灵魂的深。传统小说比较注重曲折的情节和非凡的人事,人物描写比较类型化,缺少深入的心理刻画。像《红楼梦》这样,有着比较细腻的心理描写的作品是绝无仅有的。鲁迅小说则非常重视写人物心理,深掘精神上的病苦,勾画出国人的灵魂。对病态国民性入骨的分析,始终是鲁迅小说的中心主题。 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也和传统小说大异其趣,有明显的突破与创新。 我国传统小说基本上是勾栏瓦舍讲故事发展起来的,与传记和讲史也密切相关,注重的是吸引人的故事性、传奇性,多以第三人称全能视角叙说,结构完整,有头有尾。这好比是盆景,景致虽小,却应有尽有。即使是短篇,也会有完整的故事。如《聊斋志异》就如此,哪怕几百字也足够拍个电视剧。这种传统的小说艺术当然有其优长,但结构比较单一,不太适合深入揭示生活,尤其是短于心理刻画。鲁迅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写法,而借鉴外国现代小说的结构和叙事,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崭新的格式。 从结构看,他的小说有三分之二是采用了“横切面”的方式,即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其余的有些亦有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不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情节浓缩,而是打破时空的限制,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双线结构(如《药》)、反讽结构(如《狂人日记》)以及抒情独白体(如《伤逝》)、类散文体(如《故乡》)、类独幕剧体(如《风波》),等等。鲁迅真是现代小说形式创造的先锋。 特别要讲讲《故事新编》。那种古今杂糅的“穿越”和讽刺的手法,在似乎“油滑”的叙事中隐含的快意的“发现”,生长出许多杂感,是完全不讲“小说作法”的“捣乱”,让人大开眼界:世界上还有这样畅快而“好玩”的小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卷的现代文阅读题,要求读懂《理水》的部分内容,很多考生无所适从,主要是读书太少,对鲁迅小说的特殊样式感到惘然。这里特别选了《故事新编》的四篇供大家欣赏。 鲁迅小说的语言有些文白夹杂,多用复句和转折词,句式迂回曲折,虽然比较难懂,但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这比平直的白话更富于表现力,曲折与幽深的语感,非常适合鲁迅思想的张力。而且这种语言加上特别的格式,也就共同促成了鲁迅小说那诗一样的韵致,那种精粹、凝练和含蓄。阅读时应需格外注意其中的氛围、象征与多义,方得其味。 鲁迅的小说不多,又都是短篇,却能异峰突起,赢得如此巨大的声誉,这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鲁迅这里成熟,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主要源头。 初版《呐喊》 初版《彷徨》 初版《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 某君昆仲昆仲对别人兄弟的尊称。,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候补清代官制,只有官衔而没有实际职务,由吏部抽签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撮录记录整理之意。撮,撮合,收集。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识标识,附加说明。。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 【讲析】 《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体式的白话小说,有“里程碑”的性质。 从日记分析,“狂人”患的是“迫害狂”,属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时刻都在怀疑周围的人在暗算自己,要把自己“吃掉”。这种妄想反复出现,贯穿整部日记,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但鲁迅写这篇小说并不是要展示精神分裂症,而是另有深意,是要借“狂人”之口,毫无遮拦地痛快地揭示历来被掩盖的历史“真相”,发出“铁屋子里的呐喊”! “狂人”的“日记”中不时跃出一些类似诗歌而又令人惊悚的句段,类似哲学家诗人尼采的“警句”,让人意识到这是一篇不同寻常的小说,不宜用通常欣赏情节和人物的办法去读,而要一边读,一边猜度“话中有话”,特别是那些发人深思的句子。比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既是“疯话”,又是“实话”,是对传统礼教的犀利攻击。而鲁迅借“狂人”的所思所感,凝聚到“吃人”这个词,就把整个历史“打发”了,虽然“偏激”,却也入木三分。我们的确从《狂人日记》中感受到鲁迅对于传统,特别是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发现”,并为此而震惊。 小说中写得最多的是“狂人”对于“吃人”的恐惧心理,这本是感知觉障碍,是“起病”的刺激点,但关于“吃人”的恐惧频频出现,如同诗歌的复叠重章,形成一种特别的旋律,贯穿全篇,甚至缠绕着读者,迫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时要停下来想想:原来鲁迅写这篇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的“日记”混乱而荒诞,仔细琢磨却是“狂”中有“醒”,“狂”中有“暴躁凌厉”的情绪宣泄,代表了“五四”反传统的精神。 但《狂人日记》所表达的情绪很复杂,既有抗争与批判,又有寂寞与悲哀,这一切融合在一起,造成特有的氛围与底色,可以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表述。只有读出“忧愤深广”,才真“懂”了这篇博大深奥的杰作。 阅读时还要注意日记的“小序”,其所提供的信息是和“日记”内容有矛盾的。这就造成双重叙述:一种是“日记”的叙述,“狂人”的感受;另一种是“小序”的叙述,对“日记”的否定。这双重叙述观点对立,连语言也分别采用文言与白话,表示彼此的根本不同。显然,“小序”和“日记”的矛盾形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这种结构手法很特别,其功能就是拓展阅读空间,强化读者的思考与判断。 书摘插画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二号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司徒乔 作) 鲁迅搜集的活无常、死有分像及根据记忆所绘活无常像(左上图) 《无题》手迹 鲁迅部分杂文集的初版本 《论睁了眼看》发表于1925年8月3日《语丝》周刊第38期 1933年2月5日,鲁迅致郑振铎信,谈及印行笺谱事 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特为中学生编选讲析的鲁迅作品集 读懂鲁迅 从一部好的选本开始 作为中国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学生必读的内容。但阅读鲁迅的作品也确非易事,在学生群体中常听到“一怕文言文,二怕周作人”的戏言。不过,鲁迅的“忧愤深广”也实需有一定阅历方能品出其中滋味的。为了解决中学生阅读鲁迅的困难,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老师特地编选了这部《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精选78篇适合中学生阅读并涵盖鲁迅大部分文体的作品。各种文体的阅读提示、充分详实的注释、每篇文章的助读讲析、丰富的插图,对于学生快速抓住阅读鲁迅作品的要点与方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