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鹰(冒顿单于传)

大漠雄鹰(冒顿单于传)
作者: 海风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大漠雄鹰(冒顿单于传)
ISBN: 9787503428449

作者简介

海风:原名曾宪法,生于1933年,汉族。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宣部文艺处工作。1959年下放至青海,1986年回到北京。在北京某高校任教多年,现为学院教学督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匈牙利古代史出版协会客座教授。蕾在20世纪末主持了匈牙利民族史诗片《东方之根》文学创作及拍摄工作。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未央宫》。

内容简介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胜利的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应诸侯王和众臣工上 疏吁请,在曹州济阴的汜水之阳登坛即皇帝位。刘邦称尊后不久即去洛阳 。洛阳故城中尚有前朝留下的南宫和北宫。北宫似已残破,而南宫保存尚 好。因而南宫就成了刘邦的皇宫。在前202年的夏五月,刘邦在这里做了一 项重要的决定:罢兵归家,并诏令因避秦乱而逃亡山泽的百姓人等各归故 里,“复故爵、田宅”。他颇有一种“归马于华山之阴,放牛于桃林之野 ”的愿望。与此同时,刘邦对于随他征战的弟兄们、鞍前马后的随从们、 亲朋好友及策谋之士,依例都要论功行赏,加官晋爵,增邑封侯,另外对 于那些与他结成反楚统一战线的各路诸侯则仍然裂土封王。当然还有两类 人群需要特殊对待,这是不能完全按功勋和绩效来决定的,只不过在做法 上或名义上却需要做得巧妙些、隐蔽些或者在时间上拖一拖。其中的一类 是宗亲、姻戚,另一类是伤害过他或是不忠于他的一些人。总之是亲疏、 远近、内外、恩仇要严格区分,不过这些原则不能完全讲在嘴上,甚至是 完全不能讲在嘴上。 刘邦从在定陶称尊,到在洛阳南宫坐朝,他的周围始终有些乱哄哄的 样子。 当然这种状况不应苛责。在战争时期,刘邦面对的始终是非常强大的 敌手。最初是直面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政权的强秦,其次是堪称百战百胜 的“力拔山兮”的霸楚,哪个也不好惹。但他都惹上了,而且还都赢了。 那时他处于弱势,而且始终处在吃败仗的阴霾下,所以他的队伍也总是乱 哄哄的。不过虽然形势非常严峻,但却非常单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 跑。只要还有一口气,转过身来再打。输了就跑,转身再打;再跑,再打 。上天眷顾,他终于打赢。到了洛阳之后,情势不同了,他们没有对手了 ,也就没有危机了,但形势却不再单纯了。或者应直白地说,形势越发复 杂了。以裂土分封而论,那可是个最棘手的事情。当初迫于强敌之压,刘 邦怎敢不放下身段,哪怕只求人家做个态,表示一下中立,他都得以裂土 相应,更不用说真的率军助战,他更得裂土相酬。但彼一时,此一时。现 在天下归刘,裂土就是建立国中之国,而且还不止三五个。自古天无二日 ,国无两君,何况有许多个王。但他又不能不裂土分封。对于诸异姓王来 说,哪一个会觉得满足呢?哪一个会觉得自己不如人呢?横向与同列为王 的人相比、与自己过去的领地相比、与自己认为自己所出的力、所立的功 及所期望的值相比,以及对自己的前途的担忧,哪一个人的心理会平衡呢 ? 立大功者得以封侯,立次功者虽难得封侯之赏,但毕竟也是在战场上 摸爬滚打,拼却性命的,也得算一番作为。他们在南宫殿外,竟是“日夜 争功不决”,这叫刘邦颇感为难。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且毕竟是冲锋陷 阵之士,天下是靠他们的血汗拼下来的,而且今后还得使用他们。如果处 理不好,那麻烦就大了。因此必须先采取稳定办法,假以时日,容后逐步 解决。这事自有谋臣为之献策。 但在何处建都这个问题上,刘邦似乎又碰到难题。就他本人而言,从 一介亭长而为南宫之主,已经很有满足之感了。裂土封王者自负封地,爵 为彻侯者各有食邑。建都何地对他们而言,似乎并不重要。而那些争功不 决者对此却突然关心起来。因为刘邦的核心力量多出自洛阳以东之地。现 在战争结束了,士卒们已高高兴兴回家种田去了,而那些有功而未得行封 之辈自度得一爵位是迟早的事,他们可以荣耀乡里,甚至成为一方官吏, 自然离家越近越好,离朝廷也是越近越好。因此,他们主张就在洛阳建都 ,认为这里比什么地方都好。而那些为刘邦赢得胜利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著 名的谋士、文臣、武将们竟然也无一人站出来对建都问题陈述一言。 建都洛阳似乎已成定案。 但在这时,一个叫娄敬的人却跑出来说话了。 这个娄敬是齐人,原是奉命远去陇西守边的赶车的戍卒。他路过洛阳 ,因与虞将军有同乡之谊,请其转达求见皇上之意。虞见其穿着寒碜,想 叫他换上一件鲜亮的衣服。他却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 终不敢易衣。”他就这样被召见,而且陈述了他对选择建都地点的高见。 他说:“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刘邦答曰:“然!”他说: “陛下取天下与周异。周之先,自后稷封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至于 太王、王季、文王、武王而诸侯自归之,遂灭殷为天子。及成王即位,周 公相焉,乃营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 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故周之盛时,天下和洽,诸侯、四夷莫不宾 服,效其贡职。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唯其德薄也,形势 弱也。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荣阳、成皋之间, 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 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人关而都之,山东虽乱, 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槛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 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槛其亢,拊其背也。” 一个身披老羊皮的戍卒,纵论商周兴替,横谈东西形势,俯视天下, 陈说利害,令刘邦刮目相看。而廊下群臣则以寸光之私见,不愿远离故土 ,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觳、渑、倍河 ,乡伊、洛,其固亦足恃也。”只有张良力排众议,支持戍卒娄敬之言。 他说:“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 武之国也。关中左觳、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 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鞔天下, 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利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也。娄敬说是也。” 其实,关于关中地区是天府之国之论既不是娄敬的创意,也不是张良 的发明。纵横家苏秦以连横说游说秦惠王时就有此论了。他说:“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东有觳、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 畜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苏秦之论见于《战 国策》。《战国策》成书很晚,约在西汉末年才开始流传。近年来湖南长 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 策》内容相似。当然这也晚于刘邦在世时期。不过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 和言论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或以单篇、或以合集,很有可能就已经广为流传 了,后以《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 》等名称汇编成册。但刘邦生活在秦始皇时代,焚书坑儒的政策自然影响 到刘邦那一代人中的大多数。秦始皇怕有知识的人造他的反,而造他反的 人恰是“原来不读书”的刘项。项羽完成了推翻焚书坑儒政策的秦王朝的 历史使命之后,却以恢复春秋或战国的诸侯分治天下的旧秩序为己任,也 终于被历史淘汰出局。所以娄敬的一席话使刘邦有振聋发聩之感,而在得 到张良的首肯之后,这位一向蔑视儒生却又善纳儒生之言的刘邦大约已经 意识到娄敬一言有兴邦之益,立即摒弃自定陶称尊以来在处理政事方面经 常出现的优柔寡断之风而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定都关中,即日启驾西行。 这使他又像一条汉子,既洗去小人得志之态,又革去高阳酒徒和市井无赖 之习。他还给那个披着老羊皮衣的戍卒娄敬赐姓刘,号日奉春君,春为岁 始,而娄敬发建都关中之始,故称奉春,并拜为郎中。郎中为皇帝近臣。 郎官的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后世郎官的职责及权 限多有变化,但其近上之意不变)。本书后文涉及娄敬时,则一律称之为刘 敬也。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