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华(下)/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文化精华(下)/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 尹日高//文孟君//何余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19.00
折扣价: 15.20
折扣购买: 文化精华(下)/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ISBN: 978710109996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问鼎中原,不是到中原去学习“鼎”的有关知识 ,而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的意思。 传说上古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 力的象征。夏、 商、周三代把九鼎作为传国重器,为执掌天下的人所 据有。鼎,代表 的九州按照《尚书·禹贡》中的说法分别为冀州、兖 州、青州、徐州、 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鼎也因此分别叫 做冀鼎、兖鼎、青 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左传·宣公三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 606年,东周都城 洛阳南郊雾霭弥漫,凉风透骨,草木 凋零,荒野萧索。不可一世的楚庄王 熊旅借讨伐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之 机,把楚国大军开到洛水边上,堵着周 王朝的家门杀气腾腾地举行盛大的阅 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 地派善于辞令的王孙满前去慰劳。楚 庄王见了王孙满,当即昂首挺胸,双手 叉腰,虎目圆睁,钢牙横错,恶狠狠地 问:“敢问周天子的九鼎大小多少,轻 重几何?”王孙满深知楚庄王的言外 之意是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便故意 避开锋芒,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 无,不在鼎的大 小轻重。”进而又说:“夏桀丧德,鼎迁归商朝所有 ;商纣暴虐,鼎迁 归周朝所有。道德修明,即使弱小也会强大;道德昏 乱,即使强大也 将弱小。”最后又说:“如今,周室虽然衰微,但是 天命未改。宝鼎的 轻重,又岂是你能过问的?”一时间,楚庄王被说得 哑口无言。 后世对此事评论说春秋时期的霸主要以尊周为前 提,庄王犯了 天下大忌,他徒有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却未能称霸诸 侯。这大概也是 “春秋五霸”的有些版本中没有楚庄王的一个原因。 从此,“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就成了“图谋政 权”的代名词。如 今,“问鼎”也表示在比赛和竞争中获得第一名。如 :问鼎奥运、问鼎 “世界杯”等。 古典小说中常说“一炷香的工夫”,“一炷香” 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将 话说在头里,虚竹 只不过是少林寺第三代‘虚’字辈的小僧,败在鸠摩 智手下,于少林寺 威名并无所损,但只要侥幸勉强支持得一炷香、两炷 香的时刻,自己 乘势喝止双方,鸠摩智便无颜再纠缠下去了。”在中 国古典小说中常常 有“一炷香的工夫”的说法,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 也常以“一炷香” 为限,这是为什么呢?“一炷香”的工夫又指多长时 间呢? 现代人完全可以借助钟表、手机、网络随时掌握 时间,古人却只 能用燃香、铜壶滴漏或沙 漏、日晷、公鸡报时等方 法来掌握时间。 铜壶滴漏又名漏刻或 漏壶。即用一个在壶底或 靠近底部凿有小孔的盛水 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铜 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 间,沙漏与此原理相似。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 种计时仪器。通常 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 针,石制的圆盘 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 分辨出不同的时 间。日晷的计时精确度能准确到刻,即十五分钟。但 是在阴雨天或者 晚上,没有太阳照射时,这种计时方法必然失效。 燃香计时的起源和佛教是有密切关系的。之所以 选择香作为计 时工具,是因为在古代香不是随便制作的,香的大小 、原料、长短都有 固定的标准,所以每炷香烧完的时间大致是一样的, 因此古人约定俗 成“一炷香的工夫”大约是半个时辰,折合成现在的 时间是一个小时 左右。同时由于香不受昼夜阴雨的影响,又便于携带 ,老百姓也较易 获得,因而在民间较为广泛流传。但是燃香计时其实 是一种比较模糊 的计时方法,因为香的燃烧时间(快慢)与天气干燥程 度、风的大小、 香的干燥程度都有关,偏差肯定存在,一般来说“一 炷香”的时间是 四十五至六十五分钟。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出于不同的需求 ,人们会制作出 不同规格的香,燃香计时的偏差自然也就更大,香的 样式日渐多样 化,而燃香计时的方式也早已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 只有在一些古典 小说或是武侠小说中还能看到。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