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集

游艺集
作者: 刘旭东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1.50
折扣购买: 游艺集
ISBN: 9787559477545

作者简介

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专业,获得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学位。著有影视评论文集《聚沙集》、电视评论文集《惊鸿集》和文艺评论文集《依仁集》、散文集《吾乡食物》《吾乡风物》、诗集《人生到处》等。创作多部影视剧本,发表数十首歌词。多次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曾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2022年,被聘为江苏省第二批“名师带徒”计划文艺评论类名师。

内容简介

小人物、大时代与民族精神 ——评话剧《中山码头》 看话剧《中山码头》,我落泪了。 现在还有多少话剧能让人落泪呢? 话剧少,让人落泪的话剧更是少之又少。《中山码头》却做到了,我为它叫好! 《中山码头》好在故事紧凑,人物鲜活。它以南京沦陷为背景,描写了下关客栈吴有权一家的悲惨命运。从筹备婚礼,到城破家亡。从逆来顺受,到拼死反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战争胁迫着人,战争改造着人,步步紧逼的情节氛围,让观众喘不过气来。一台戏,吴有权、孙坊长、康爷、虎子、晓月、小六子等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起来了。 《中山码头》好在话剧艺术特征强烈,语言丰富,表演生动,艺术上乘。话剧是舞台艺术,局限太多,以话为剧,很见功力。一台剧,三场戏,只在客栈中发生和演绎,却将日军的进逼、政府的无力、军队的抵抗、市民的无奈,都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台词不仅叙述了剧情,而且突出了人物个性,吴有权的粗、孙坊长的痞、康爷的雅、晓月的纯、虎子的慷慨、小六子的玲珑……都跃然纸上,加上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拿捏,更显得鲜活生动。 《中山码头》好在主题向上,令人振奋。这一题材很容易写成悲悲惨惨凄凄切切的悲剧,但《中山码头》却写出了中华民族绝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满满的正能量。《中山码头》的人物是有“成长史”的。吴有权是个商人,他开始想的只是保住小家,保住儿子,保住儿媳及其胎中的孙子,但是侵略者让他家破人亡,他只有奋起反抗了。虎子本是一个青年学生,但是战争来临,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不得不投笔从戎,浴血前线。晓月本是个小家碧玉,但是面对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战争,她却义捐手镯,参与救护,直至最后牺牲。人物在情节中丰满,主题在故事中弘扬。艺术的感染力焕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悲愤的力量让观众荡气回肠。 即使不是与话剧比较,即使放在同类题材的电影创作中去比较,《中山码头》也是一部上乘之作。近30年来,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有《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栖霞寺1937》《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屠城血证》是最早的电影,也是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作品,其后的许多作品,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而《中山码头》以小见大,匠心独运。写活了小人物,写出了大时代,写出了民族精神。无论是作为战争文学作品,还是作为战争戏剧作品,《中山码头》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从《中山码头》的成功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点启示: 艺术创作需走正路,才能成功。不能有太多的功利性。《中山码头》好就好在路子正。它创作动机单纯,老老实实地反映南京大屠杀背景下的市民生活,将国难当头的草民生存状态——从麻木到觉醒、从怯弱到勇敢、从侥幸到反抗,令人信服地呈现在舞台上,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 锡剧《珍珠塔》的魅力 《珍珠塔》问世一百多年了,从评弹到戏曲,从锡剧到越剧、扬剧、淮剧、梆子戏、电视剧,种类之多,影响之广,很少有其他题材能与之相比。我幼时常在农村广播里听到锡剧《珍珠塔》,却听不太懂。虽然听不懂,但这名字却是记住了。 后来陆续看过一些片断,如“方卿羞姑”之类的,对《珍珠塔》还是没有整体的印象。直到昨晚,看了周东亮主演的全本《珍珠塔》,才真正领略了这部经典的魅力,才知道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概而言之,主要有三: 一是在于它的民间性。它起源于民间说唱,实际上是一部草根作品。虽然看起来说的是官府人家的故事,但实际上打上的却是民间的烙印。相国之孙方卿,因家道中落,从河南到襄阳向姑母借贷,反受奚落。表姐陈翠娥赠传世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不料,珍珠塔被强人所抢。巧的是,陈翠娥的父亲陈御史又从强人手中赎回了珍珠塔。方卿生死不明,陈翠娥睹塔思人,相思成疾。好在方卿高中状元,当了七省巡按,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讽其姑,再与翠娥结亲。这样的故事熔传奇艳情、幽默滑稽于一炉,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戏中对嫌贫爱富的抨击,对穷不失志的赞许,对知恩必报的肯定,弘扬的是民间最为认同的价值观,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是在于艺术的完整性。《珍珠塔》历经百年,经过多少代人的打磨完善,情节无懈可击,结构干净有力,人物鲜活灵动,唱词大俗大雅,风格亦庄亦谐。其围绕主线珍珠塔做足了文章,从炫塔、赠塔、失塔,赎塔直至奉塔成亲,丝丝入扣。这一版中,暗写了“松亭许亲”和“当铺赎塔”两节,剪除了许多旁条逸枝,使全剧更为紧凑。戏中的一些唱段,堪称经典。如方卿与姑妈的对唱叫板,直接将民间吵架的情态搬上了舞台,其中,姑妈连用的十个比喻,真如舌绽莲花,让人过耳不忘。又如,陈翠娥赠塔,将珍珠塔包成干点心,反复叮咛,最妙的是弦外之音,将二人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又如,《再见姑》中的十好十不好,更是将民间的麻衣相术用到唱词中,诙谐生动,风趣幽默,让观众会心一笑,感同身受。 三是舞台表演的精粹性。方卿的坚忍、姑妈的势利、翠娥的多情、姑父的仗义,都被演员完美地展示出来。周东亮有锡剧王子之称,唱腔高亢,音色优美,他人难及。他对人物的理解入木三分,对细节的把握细致入微。比如,翠娥赠塔一节,方卿接过点心包,手中一沉,险些坠地,令人叫绝。非大艺术家不能与人物贴为一体。又如跌雪失塔一节,他在舞台上一边翻滚跌爬,一边唱腔不断,而气息不乱。非真功夫不能如此也。 《珍珠塔》确是一部经典之作,它是我们民族的好东西。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它、传承它、弘扬它。我觉得它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即使与著名的西洋歌剧相比,也毫不逊色。谓予不信,且细细体会剧中几段唱词。 姑妈(唱):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日出西方向东行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满天月亮一颗星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毛竹扁担出嫩笋 铁树开花结铜铃 滚水锅里能结冰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井底青蛙上青云 晒干鲤鱼跳龙门 黄狗出角变麒麟 老鼠身上好骑人 方卿你若有高官做 除非是 重投胞胎再做人 方卿(唱): 我饿死不吃陈家食 穷死不用你陈家银 冻死不穿你陈家衣 讨饭跳过你陈家门 我有官再到襄阳来 无官永不进你门 翠娥(唱): 你拿了这包干点心 一路之上要当心 白天将它拎在手 夜间枕边放安稳 憩息将它怀中抱 赶路须防身后人 荒山野岭绕道走 过河涉水待风平 未到黄昏先投宿 天光大白才能行 表弟呀 失落点心非小事 你要当心这包干点心 方卿(白): 小弟一定当心 翠娥(唱): 你拿了这包干点心 一路之上要当心 你若把点心充肌肠 须看四周有无人 若遇不测遭危险 宁失衣包 莫失这包干点心 表弟呀 并非愚姐多叮咛 你要当心这包干点心 千当心来万当心 点心当中有点心 方卿(唱): 人穷处处被人轻 一包点心 千叮嘱来万叮咛 当心说了几十声 还是手不舍来心不肯 难道它是 灵芝磨粉做成饼 难道它是 龙肝凤肺做馅心 难道它是 长生不老神仙食 难道它是 吃了起死能回生 难道它是 价值连城无处觅 想不到 我人穷不如干点心 这样的唱词,奇思妙喻,机锋迭出,又非常契合人物心理,台上台下、酣畅淋漓,怎不让观众大呼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