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养育
作者简介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原名方洁莉,毕业于武汉大学播音主持系。现为自媒体人,有了孩子后,专注研究亲子共读和家庭教育。 2013年小莉辞去高薪工作,创办“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公众号,开始专注分享亲子共读与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和心得。小莉妈妈的育儿方法有专业理论,且真实坦诚,凭借温柔有爱、实用有效的育儿风格,得到百万位新手父母的关注与热烈支持。 小莉妈妈坚持亲子共读六年多,读了几千本书,是荔枝FM上的超人气亲子主播,她讲的故事陪伴了孩子们1亿多次的安睡时光。她坚信良好的亲子共读能带给孩子勇气、自信、智慧和热情。 微信公众号: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内容简介
好的家教都源于“同理心” 同理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不久前我和拍爸花了整整三天时间、近一万块钱,上了三天的P.E.T.课程,回来之后,好几个朋友一直问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这三天课程的内容很丰富,需要我们今后在做父母的过程中慢慢去实践、体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课时看的一个视频,这个小故事讲述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同理心。 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词,当我真正开始了解并试着去做到后,我们整个家庭的氛围都变得平和亲密许多。 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吗?可以这么说,但要真正理解透,却又不那么容易。来看一个动画短片,怎么把同理心讲得有趣又透彻。 ?不要同情,要同理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狐狸,很伤心很难过,情绪就像掉进了井底,陷在黑暗里瑟瑟发抖。你是希望有一个人也爬到井底,告诉你:“我明白你的感受了,我陪着你,你不孤单”,还是希望有一个人站在高高的井口,对你喊:“天哪,你看起来好可怜啊!”你一定希望听到第一种对不对?是啊,我们都想要一个懂自己的人,而不是同情自己的人。 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真正进入到别人的感受之中,而不是嘴上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 我看过一个故事,印象很深。一个小男孩在学校打架,鼻子被同学打得流血了。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在电话那边说:“我理解你现在很疼,但我现在工作很忙,你先忍一忍吧。”小男孩听完后非常愤怒地回答:“如果你真的理解我,就应该现在拿块砖头把自己鼻子砸断!” 我想,孩子愤怒的是妈妈根本没有理解他,“疼”只是一种痛觉反应,他内心经历的孤独、委屈、担心、难过才是真正需要被拥抱和接纳的。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同理心。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才是同理心。 ?不要评判,只要听到 在真正进入了他人的感受后,同理心还要求我们不要评判。 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倾诉的时候,本能地就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以为这样才算是安慰。 “我的娃娃被扯坏了,我好伤心啊。” “没关系,妈妈再给你买个新的。” “老板太变态了,这工作干不下去了。” “没事,最近好多地方招人,你上招聘网站看看吧。” 这样的回应常常习惯性地给出评判和对策,是我们发展同理心的最大障碍。 在上P.E.T.课程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听一个心理咨询的录音,一个妈妈倾诉她在家里的种种不幸,懒惰好赌的老公、刁难无理的婆婆、顽劣成性的儿子……每每听到那些令人气愤的细节时,我们都在下面恨得牙痒痒,不自觉地说着:“这样的家庭还维持着干吗,赶紧离婚啊,走法律途径啊!” 就在我们急得不行时,却发现整个倾诉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回应全是“嗯”“是的,还有呢?”没有一句评判,也没给出一个对策。这个妈妈看似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但她每月都会去进行心理咨询,每次离开时,都带着满足和感激。 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回应很难让事情好转,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除非倾诉的人主动提出想要得到建议,否则再好的建议都没有意义。“虽然我不知道要跟你说什么,但很高兴你愿意把这些告诉我。” 同理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这种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才是所有关系平和亲密的秘密。 ?不用培养,只需找回 那么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同理心呢?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因为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一个小男孩看到后,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心里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小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同理心。它不需要培养,是天赋的能力。只是很多时候,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理性的思考侵占了情感的表达。 亲爱的,你愿意在你爱的人需要时,跟他们“在一起”吗?试试找回那个纯真的自己,用同理心,让别人幸福,也让自己内心丰盈。 不要用约定和承诺来控制孩子 用“人性”去理解孩子,而不用“神性”去要求孩子,不要试图约束和控制孩子,而要尊重他并引导他。 前段时间,拍爸工作很忙,我要花更多时间看顾宁宁。小拍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拿我手机玩,我跟她约定,每次只能玩15分钟,结果到了时间她还想玩。 好几次我忍不住会批评她:“你答应妈妈玩15分钟就不玩的,你应该遵守约定,你看妈妈答应你的事都会做到。” 我说得振振有词,小拍哑口无言,大多数情况下,我跟她说完,哪怕她百般不情愿,也会把手机还给我。可是有一次,她玩得实在太投入了,被我这么一责备,她情绪突然变得特别激动。 她哭着对我说:“妈妈,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我就是忍不住啊,你就给我多玩一会儿吧!” 看着她梨花带雨的可怜样,我心里也非常难受。 那一刻,我有点怀疑,我坚持让她履行约定真的合理吗?让孩子这么难受,这个约定难道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多玩几分钟手机,真有那么不可饶恕,要给她贴上“不守信”“说话不算数”的标签吗? 我开始迷茫了。 不要和孩子签订“不平等条约” 后来,我在尹建莉老师的新书《自由的孩子最自觉》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孩子在不能辨析“条约”本身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和你“签约”,你却在最后拿出这“不平等条约”来批评孩子说话不算数,让孩子丢面子、自惭形秽——这是强势家长经常对孩子做的事,因为小孩子实在太好欺负了! 我突然顿悟,我和小拍约定只能看15分钟手机的“条款”同样是“不平等条约”啊。表面上看,是小拍说话不算数,可仔细想想“只能看15分钟”的约定,并不是小拍真正想要的啊。因为孩子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同意这个15分钟的约定,结果肯定是不给看手机,相比1分钟也看不了,15分钟当然也是好的,她只能选择答应。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出于本能,她肯定选择先看15分钟,满足自己眼前的需求。可是过了15分钟,她玩得开心控制不住自己,还想继续看,这也是本能的反应啊。 记得心理学家勒温说过: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本书等,这叫“心理张力”。 比如,你一笔画一个圆圈,在接口处留出一点儿空白,回头再看这个圆,你脑中肯定会涌现出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人总是企图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对于未完成的心愿和动作,会竭力想办法解决,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东西一样,这是心理的本能需要。孩子忘情地玩着她感兴趣的手机,我却让她中途停下来,这对她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啊。 我想起一个朋友曾跟我说,当她饥肠辘辘,正美滋滋地吃着最爱的鸡翅时,她老公突然跟她说:“你不是在减肥吗?别吃了!”她说,那一刻那种纠结到肠子都打结的心情,至今仍印象深刻。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人尚且控制不住自己,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苛责孩子呢? 孩子没能力辨析你和他签订的“条约”是否合理,他也没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准确预测。 我们忽略孩子的年龄和他实际的自我约束能力,与他签订“不平等的条约”,最后还反过来批评孩子说话不算数,给他贴上“不守信”的标签,让他对自己失望。 这等同于,我们提前挖好坑,让孩子掉进去,最后还站在洞口指责他“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这是非常无理和可笑的,甚至有点儿残忍。 每个孩子都想要做得更好、想让父母满意,但他们对自己的情况估计不足,难免会出现“不守信用”的情况。 不要用约定和承诺来控制孩子 我想起身边一个朋友的经历。有一次,她想带6岁的儿子参加朋友聚会,儿子开始不愿意去,后来朋友许诺,如果儿子陪她参加聚会,就给他买一直心心念念的托马斯小火车。儿子高兴地答应了。 聚会开始不久,儿子觉得无聊,吵闹着要回家,朋友怒斥:“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刚才你是怎么答应妈妈的?你再闹的话,我就要生气了!” 面对妈妈理直气壮的指责,孩子一脸懵懂。 他会想:是我做错了!我不守信用,还惹妈妈生气了。 他心里该有多自责、多内疚啊! 妈妈为了让孩子听她的,陪她聚会,用小火车诱迫孩子,答应自己的要求。事后,孩子反悔,妈妈就把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 试想一下,孩子也很无辜,当初答应妈妈时,他肯定以为自己能做到,并不是故意要反悔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孩子不守信用、说到做不到,但我们自己又做得如何呢?很多成人都喜欢订新年计划,可一年过去了,我们真正完成的又有多少? 比如我,一直想做到早睡早起,我在心里跟自己说了几千遍,可常常晚上在床上玩手机,玩着玩着就过了睡觉的点。 我们责备孩子不守信用,可谁来评判我们呢? 我们常常以为,给了孩子选择权,就给了他自由,就算做到了尊重孩子。其实,我们是在用约定和承诺,来实现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和控制。 有些妈妈可能会担心,没有约束和规则,孩子一直看电视、玩手机怎么办?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想遵守约定的,如果他总表现出不守信,得寸进尺,我想一定是他生活的环境出了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我批评小拍玩手机,她不服气地说:“爸爸上班,你要带妹妹,又没人管我,我不玩手机干什么呢?”她赌气的话让我明白,是我们陪伴她的时间不够。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做到了真正尊重孩子,从不刁难他,他总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即时满足,孩子就不会那样固执和任性。” 孩子的心是无比单纯的,当他被一次次定义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时,他慢慢地就会瞧不起自己,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这个标签或许一直会印刻在他心里,影响他以后的人生。 诚实守信,固然是很美好的品德。然而,下一次当你想跟孩子做约定的时候,不妨先想想: 这是合理、公平、公正的吗? 这符合孩子的承受能力吗? 我真的尊重孩子了吗? 我一定要这样做吗?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 用“人性”去体恤孩子,而不用“神性”去要求孩子,我想,这样让孩子能更理解父母与他定下的约定,也能更加合理地遵守约定。 1. 百万量级自媒体人、荔枝FM超人气亲子主播“爱读童书妈妈小莉”首次分享教养心得。《同理心养育》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直击广大父母在养育中非常关心的问题: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与合作? 2. 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读完全书后感动推荐:“提出了很多具有专业水准的育儿思路和方法”。作者温柔的养育理念赢得超100,000,000次妈妈们的点赞和推荐。 3. 很多父母在控制、对抗、威胁、放纵、讨好等养育模式之下,陷入迷茫和焦虑:孩子不想去念兴趣班、孩子写作业慢、入学焦虑、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除了掌控和约束孩子,除了大吼大叫,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小莉妈妈用自己的育儿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大人们都做惯了大人,却忘了还可以做孩子的小伙伴。《同理心养育》真正“看见”孩子,尊重他的内心,让父母更懂孩子,让孩子更懂父母,让父母更懂自己。 4. 如果您读了很多国内外著名家教类图书,依然在育儿道路上感到迷茫,您一定可以在《同理心养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为作者也是一个新手妈妈,在育儿之路上她一边摸索一边总结,书中的育儿心得有专业理论,且真实坦诚,用真实的案例解答所有家长都面临的育儿困惑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