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贝多芬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 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贝多芬看起来比较矮小、圆实,生来就是一副运 动员的骨骼。他的脸看上去宽宽的、总是带着土红色 ,额角隆起,头发异常的乌黑、浓密。最值得注意的 是他的那双眼睛,他的眼中总是有一种奇异的威慑力 ,使所有见到他的人都被震慑住;可是这双眼睛深陷 下去,很小,只有当兴奋或愤怒的时候才张大起来, 让人感受到眼睛背后的灵魂上的起伏;这双眼睛又是 忧郁的,他总是用那忧郁的目光凝视着天空。贝多芬 的鼻子又短又方,就像狮子的鼻子一样。贝多芬有着 一张细腻的嘴巴,可是下嘴唇比上嘴唇向前突出。他 的牙床非常的结实,好像可以轻易地咬开一个坚硬的 核桃。他的整张脸有些古怪,但是,据他的朋友莫西 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总是一副很可 爱而且令人感到愉悦的神情。不过,他的笑却也是粗 野的、难看的,并且总是稍纵即逝。”他是一个不习 惯于欢笑的人。忧郁是他最通常的表情,那是一种无 法治愈的内伤。在他临死之前,他总是喜欢坐在一家 酒店的墙角里,独自一人抽着长烟斗,紧闭着双眼。 他的脸色变化无常,时而平静,时而肌肉抖动,眼睛 暴张,非常的可怕,就像莎士比亚剧中的李尔王。 他的全名叫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年12月 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蓬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 他出身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 特维克,二十岁时来到了蓬恩,做了当地的乐长;他 的父亲是一个男高音歌手,不聪明但喜欢酗酒;贝多 芬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最初嫁给了 一个男佣,丈夫死了之后才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命运似乎是有意地捉弄他,贝多芬从一出生就开 始了他与命运的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总 是把他当做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四岁的时候,父亲就 让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者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 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十 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 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 事了。1787年,贝多芬的母亲因为肺病而去世了,这 对年轻的贝多芬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而且他一直以为 自己也染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病,他时常感到痛苦,从 这时起,一种对人生的莫名的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 和肉体。十七岁的时候,贝多芬做了一家之主,负责 对两个兄弟的教育,他甚至不得不羞愧地要求他的父 亲退休,因为他的父亲因为酗酒而不能主持家事,人 家甚至怕他父亲挥霍,连父亲的养老金都要他来领取 。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痕。为了维持家庭的 生计,他找了一份家教,由此,他遇到了让他珍视一 生的伯洛宁一家。这个家族中有一个比贝多芬小两岁 的可爱的女孩,叫爱来欧·特·伯洛宁,贝多芬负责 教她音乐和诗歌。他俩成了最要好的童年伙伴。后来 ,爱来欧嫁给了魏盖勒医生,他也成为了贝多芬的人 生知己。直到最后,他们一直保持着最纯洁的友谊。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的悲惨,可是他对于生于 斯长于斯的故乡,永远有着一种美丽而凄凉的回忆。 后来他离开了蓬恩,来到了维也纳,他几乎一生都住 在这里,可是,他却从没有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莱 茵河仿佛一个人流淌的灵魂,给了他无穷的思想和力 量,他亲切地称莱茵河为“父亲”。这儿是他漂泊心 灵的栖息地,无数次地在梦中回到故乡——和风吹拂 的草原,白雾笼罩的白杨,浓密的树林,还有村落, 教堂,墓地,远远的山峰在蓝色的天空中勾画出冷峻 的身影。贝多芬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说:“我的家乡 ,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总是那样的美,那 样的明亮。”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很快就席卷了整个 欧洲,同样大革命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当时,贝多 芬刚进入蓬恩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接受了新思想。 1792年11月,正当战事蔓延到蓬恩的时候,贝多芬离 开了故乡,来到了音乐首都维也纳。在这期间,贝多 芬一直受着爱国情绪的影响。1796年和1797年,贝多 芬把弗雷特堡的战争诗谱成了两首音乐作品:《行军 曲》和《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尽管,他在爱 国情绪的影响下讴歌了大革命的敌人,可是,在事实 上,贝多芬已经强烈地受到了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从 1798年开始,虽然奥地利王国和法国的关系非常紧张 ,贝多芬仍然和许多法国人来往,甚至包括在大革命 期间战功显赫的培拿陶德元帅。与这些人的交往,使 得贝多芬越来越拥护共和,这种倾向在以后的生活中 得到了更有力的发展。 此时的贝多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志向所在,越 来越感觉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可是, 也就是在贝多芬开始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命运的 魔爪已慢慢地伸向他。1796年至1800年,他的耳朵日 夜地鸣响,听觉越来越衰退。在好几年内,他一直瞒 着家人,对最好的朋友也不说;他避免与人交谈,使 得他的残废不被别人发现;他独自承受着这个秘密, 心理上的痛楚越来越让他难以忍受。到了1801年,他 把这件事告诉了两个朋友:魏盖勒医生和阿芒达牧师 。 在给魏盖勒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一直受着 耳朵的折磨,我要尽量避免一切社会交往活动,因为 ,我不能够跟人家说:“我是个聋子。”如果我干的 是别的职业的话,如果我没有在音乐界工作的话,我 也许可以这样说。但不幸的是,我恰恰就在这个行当 里生活。如果让人们知道了我是一个聋子的话,他们 还会再相信我的音乐才能吗?他们还会再去听我的音 乐作品吗?我的敌人们又会如何想呢?我真是不敢想 像这可怕的后果!在戏院里,我得坐在离乐队最近的 地方,才能懂得演员说的什么。如果我稍微距离远一 些,我就会听不见乐器演奏和歌唱的高音。人家柔和 地说话时,我还勉强能听到一些,但是,我只能听到 一些声音,却听不到他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如果人家 高声叫喊,我简直是痛不欲生。我经常诅咒造物主为 什么这么惩罚我,为什么要我承受这样的灾难。普洛 塔克要我学会忍耐,可是,我却要向我的命运挑战。 我想到乡下住上六个月。这也许会对我有些好处。您 瞧,面对病魔,我竟然逃到乡下去了,多么可怜啊! 可是,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 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在贝多芬当时的一些作品中 有所表现。人在孤独和伤心的时候,总是喜欢回忆起 以前生命中的快乐时光。当“现在”太痛苦时,就生 活在“过去”中。独自一人在维也纳遭受折磨的时候 ,贝多芬便隐匿到对故乡的思念中,那个时候创作的 《七重奏》和《第一交响乐》便流露出对莱茵河畔的 思念。 在这些痛苦之外,还有着另一种痛苦——来自爱 情的痛苦。贝多芬的心灵里多少有些清教徒的气息, 对于爱情,他总是怀有一种神圣而又纯洁的观念。这 样的一个人注定会成为爱情的牺牲品。他的确如此。 他不断地钟情于人,如痴如醉地为之倾倒,他不断地 梦想着幸福,可是幻想总是不停地破灭,随后就是痛 苦的煎熬。贝多芬的创作灵感也许可以从这种时而热 爱、时而反抗的感情轮回中去找寻。 1801年,他与一位名叫绮丽爱苔·奇雀尔迪的姑 娘恋爱了。这给他那封闭而痛苦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变 化,他和别人的交往也多起来了。贝多芬深爱着这位 姑娘,可是这段爱情却让他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P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