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

中论
作者: 韩廷杰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6.64
折扣购买: 中论
ISBN: 9787506085595

作者简介

韩廷杰,一九三九年生于河北省,一九六〇年至一九六五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唯识学概论》《成唯识论校释》。

内容简介

《中论》是印度佛教中观学派最主要的理论著作,中国佛教三论宗完全继承了中观学派的理论体系,所以《中论》也是三论宗所依据的最主要论典。 《中论》是略称,全称《中观论》。三论宗创始人吉藏(西元五四九—六二三年)所著《三论玄义》对“中”字进行了详细解释,“中”即中道,中道以诸法实相为其意义,以佛教正法为其意义,佛教正法远离一切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也远离一切往生的生死世界和无往生的涅槃境界,所以一切事物的实相是“空”,是远离一切偏斜的中道,这种中道实相是言亡虑绝的,无法用俗人的语言名称对此进行表达,一切事物的实相是非中非不中,为了对众生进行教诲,勉强安个名称叫“中”。因中而有偏,因偏而有中,中和偏相待而成立,互为因缘,所以说偏是为了让人们理解中,说中是为了认识偏。正如说俗谛是为了让人认识真谛,说真谛是为了让人认识俗谛。 《三论玄义》区分为四种中:一中意谓只有中道是清净道;所谓二中即世谛中和真谛中;三中即世谛中、真谛中、非真非俗中;所谓四中就是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以中道实相对治大乘和小乘学人的偏病,这就是对偏中。把大乘和小乘学人的偏病断除清净,这就是尽偏中。中道本来是为了对治偏病,偏病既然已经对治清净,中道也就不能成立了,此时的境界,既不是偏,也不是中,无法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为了使众生脱离三界轮回而达涅槃,勉强安个名字叫做“中”,这就是绝待中。有和无都是假名,非有非无是中道,为了说明非有非无而说有和无,这种成立于有、无假名的中道,称为成假中。就成假中而言,有单、复、疏、密、横、竖等义,有或无是单假,非有或非无是单中,有和无是复假,非有非无是复中,有和无是疏假,非有非无是疏中。本来不是有而说有是密假,本来是假有而说不有是密中,疏就是横,密就是竖。 《大乘玄论》卷五对观、论二字进行了详细解释,所谓“观”就是观辨于心,“论”就是宣说于口。由于中道实相而生正确观点,对这些正确观点进行宣讲就是“论”。《大乘玄论》卷五认为:中、观、论三字无定,也可以称为“观中论”或“论中观”。正确的观点智慧能够认识中道实相,把这种中道实相宣讲出来就是“论”,这就是“观中论”。“论”只能论述中道实相的正确观点,这就是“论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