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第132辑

比较.第132辑
作者: 吴敬琏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比较.第132辑
ISBN: 9787521767261

作者简介

主编吴敬琏,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比较》和《洪范评论》主编,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内容简介

1933年凯恩斯对政策顺序的讨论 凯恩斯针对政策顺序的讨论范围相当狭窄,只涉及两个方面,即他所谓的“复苏”和“改革”。其中,复苏指的是旨在创造更多的总需求、提高物价和降低失业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然,这些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终结大萧条。而改革则涉及旨在改变美国经济结构方面的政策,包括合理配置资源、监管大型企业集团和托拉斯、改善工作条件和协调农业部门的供给。改革政策的其他目标包括:为偏远的农村社区提供电力,提高工资,使银行系统运行更为合理,并实施某种形式的指导性计划。罗斯福总统的顾问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和阿道夫·伯利在总统竞选期间曾主张采取这些措施。特格韦尔坚信在美国实施某种计划的好处。有关智囊团发挥的作用,请参阅Edwards(2017a)。特格韦尔的自述,参见Tugwell(1952;1968)。1933年,许多上述政策通过各种立法得以实施,包括《全国工业复兴法案》《农业调整法案》。 在这封公开信的第2部分,也就是“英国的看法”(Opinion in England)中,凯恩斯质疑罗斯福及其顾问是否意识到存在一个最优的政策顺序。凯恩斯(1982/1933,第290页)写道:“我们想知道不同紧急情况的顺序是否得到了正确理解,是否存在目标混乱,以及有些建议是否不可理喻。”在第3部分“当前的任务”(The present task)中,凯恩斯直接说罗斯福总统“承担着双重任务,即复苏和改革——从经济衰退中复苏,以及实施那些早就应该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同前,第290页)。凯恩斯随后就政策顺序和速度提出了具体建议:“对于第一项任务(复苏),速度和快速显现的结果至关重要。第二项任务(改革)可能也非常紧迫,但是急于求成有害无益,具有长远目标的改革智慧比获得短期成就更为重要。”(同上,第290页) 对凯恩斯来说,问题主要是政治上的。如前文所述,对凯恩斯而言,罗斯福政府的实验不能失败,这是至关重要的。他写道,如果罗斯福的政策取得成功,“新的、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地被尝试,我们可能会把新经济时代的第一章定在您上任的那一天”(同前,第289页)。相反,实验失败将意味着“理性的变革将在全世界范围受到严重影响,只留下正统和革命决一雌雄”(同前,第289页)。凯恩斯的核心观点是,必须让投资者重拾“信心”。反过来,如果政府的复苏政策的可信度和声誉,或凯恩斯所谓的“声望”得以提高,则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因此增强。只有这样,罗斯福的实验性政策才会获得国会的全力支持。应该指出的是,在1933年初,罗斯福在国会中获得的支持是压倒性的,但随后逐渐减弱。事实上,罗斯福不得不将最初的“百日新政”期限延长至116天,以便让立法机关批准在他看来最重要的项目。欲了解当时内部人士对罗斯福政府第一年执政情况的评价,可参见Moley(1939)。有关美元贬值政策的形成过程,参见Edwards(2017b)。为了解同时期人物的相关评论,还可参见摩根索的日记。凯恩斯(同前,第290—291页)写道:只有通过短期复苏的成功来提高政府的威望,您才会获得完成长期改革的动力。 另一方面,即使明智和必要的改革,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会阻碍复苏,并使复苏过程更为复杂。因为在政府有时间激活其他动机之前,商业信心将首先因改革受到影响,并削弱企业当前的投资动机。此时推进改革可能会使政府官僚机构超负荷负运转,而美国传统的个人主义和老旧的“政党分肥制”将使改革变得更加脆弱。这会导致您必须同时考虑太多事情,进而导致您自身以及本届政府的思想和目标陷入混乱之中。 凯恩斯继续说道,他认为在本届美国政府执政的头几个月里,对复苏和改革两项政策给予的相对重要性是错误的。在这封公开信的第11段中,凯恩斯写道(同前,第291页): 回顾过去9个月,我不清楚复苏措施和改革措施之间的紧迫性顺序是否得到了正确对待,或者后者有时是否被误认为是前者。特别是,尽管其社会效益相当可观,但我在全国工业复兴计划中看不到对复苏的任何实质性支持。《全国工业复兴法案》中包含了大量行政任务,其背后的驱动力似乎代表了在紧迫程度上的错误选择…… 这是我的第一个反思——全国工业复兴计划的本质是改革,却被误认为是复苏手段中的一部分,且推进的速度过快,可能阻碍了经济复苏。 像往常一样,凯恩斯利用马歇尔的供求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挑战在于扩大(总)需求,而不是削减供给。他强调了这一点:限制产出是错误的做法;供给下降将导致价格上涨,但也会抑制经济活动、导致收入和就业下降。用凯恩斯的话来说(第17段): 以故意提高主要成本或限制产出的方式推动价格上涨,其收益要远远低于因总体购买力提升而自然导致的价格上涨的收益。(同上,第292页) 凯恩斯在第18段中澄清,问题不是改革政策涉及的社会目标。问题在于,过早地强调这些目标可能会被人们误解。他写道: 我无意质疑全国工业复兴计划以及各种农业产出限制计划追求的与收入再分配有关的社会正义和社会利益目标。尤其是后者,原则上我应该大力支持。但是,过分强调物价上涨作为目标所具有的救助价值,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物价在复苏手段中所起的作用产生严重误解。通过提高总体购买力来刺激产出才是推高价格的正确途径,而不是反过来。(同上,第292—293页) 1.紧贴当下经济发展趋势选题 2.选取相关领域资深学者的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