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8.60
折扣购买: 华夏上古神系(上下)
ISBN: 9787506073325
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当代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和随笔作家。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当时先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现任教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文化艺术的研究。其主要著述有《燃烧的迷津》、《话语的闪电》、《流氓的盛宴》、《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已出八卷)等,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被认为是中国优秀的文化批评家和随笔作家之一。
始于埃及的贸易路线,还有一个重要的东部延伸 ,通往东亚的核心地带。该通道是更为“寂静的”一 种,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学者留意到它的存在。我将其 命名为“喜马拉雅秘道”。它从印度北部翻越喜马拉 雅山麓,在古象雄国(今西藏阿里地区)停留和中转, 然后继续向东穿行,经今天的青海省,抵达富庶的成 都平原一一古蜀国,从那里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广汉/ 金沙文明。从已经发现的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大量齿 货贝和象牙,其中的贝壳大多来自印度洋深海水域, 仿佛是一堆被幽闭的异邦记忆。 印度东北边陲城市萨蒂亚(Sadiya)到四川西昌的 直线距离,仅有500公里之遥,相当于北京到青岛的 直线距离,从不丹首都廷布(Thimphu)出发则更近。 如果没有高峻的山脉阻隔,这将是一条令人愉悦的旅 行路线。公元前2500年“三星堆王国”崛起的时候, 在空气稀薄的“世界屋脊”上,在由成都通往印度的 通道上,穹部落(Khiang),这个由西羌人组成的民族 ,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具体的作为,目前尚 无法找到足够证据。到了公元前1000年,在穹部落的 基础上,崛起了一个土地辽阔的王国(或叫“酋邦”) 一一象雄(Zhungzhag)。 意大利藏学家杜齐认为,在吐蕃帝国建立之前, 象雄曾是一个高原超级大国,它与喜马拉雅山接界, 很可能控制了拉达克,并向西延伸到巴提尔斯坦(今 巴基斯坦)及和阗,甚至把势力扩展到羌塘高原,其 疆域包含伊朗和新疆(里象雄)、西藏全境(中象雄)和 青海(外象雄)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象雄的精神中心冈仁波齐峰和 玛旁雍错,就是汉人传言的西王母居所(昆仑之丘和 瑶池)。这记载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如果《山海 经》部分章节的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那么在公元前 600年左右,穹或象雄已是一个重要的次文明堡垒, 信奉琼鸟图腾,并因这种巨鸟而与印度、波斯和美索 不达米亚文明密切相连。毫无疑问,它的这种神学地 位,必然跟其政治和经济力量对应。它从一个侧面, 证明象雄是波斯和印度跟东亚勾连的重要中转地。它 跟印度的交通,取决于喜马拉雅山的若干山口,其输 出的贸易清单,包括自产的麝香、宝石(如猫眼)、亚 宝石(如青金石和玉石)与黄金,而转运的清单,则包 括来自成都的丝绸、蜀布、邛竹杖和盐巴。自从周穆 王把丝绸献给象雄女王,这种柔软高贵的织物,就成 为象雄的重要贸易输入对象。 印度还有另一条路径通往成都,那就是避开过于 险恶的喜马拉雅山,向东经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并向 北经大凉山抵达成都平原。成都是滇缅小道的唯一终 点。这条道路无疑更为安全和快捷,古称“蜀身毒道 ”,后人视为“南方丝绸之路”。总长度为2000公里 。但远在汉唐丝绸贸易之前,这条物流道路就已被发 现和启用,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撑着上古的器物和神 话的双重交流。在古象雄国覆灭之后,喜马拉雅小道 遭到绝断,滇缅小道才成为唯一通道。云南楚雄、大 理、昆明、曲靖和四川凉山等地均有齿货贝出土,但 时间都显著晚于三星堆文明,表明三星堆的海贝,并 非经云南输入,而是另有通道,毫无疑问,这通道就 是湮灭于历史缝隙中的喜马拉雅小道。 到了公元1世纪,印度似乎已经开辟出了第三条 直达中国北方的海上航路,它从恒河口起始,向东达 到金洲(今苏门答腊或马来群岛),然后沿海岸折向北 方,在山东一带登陆,再由陆路向西,进入“秦帝国 ”的幽秘疆域。 从希腊经土耳其、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北印度 到成都或西安,长达l万公里的贸易长征,制造出一 个神奇王国的传说,那就是“赛里斯”(Seres),它 一直被认为是指以中原政权为主体的古代中国,但实 际上却仅指古蜀国的产品“丝”(上古音[slu])而已 ,所以“赛里斯”可以被直译为“丝人”或“丝国” 。在上古时代,只有这个小王国以全民总动员的方式 ,制造、经销和出口丝绸产品,它的国王的名字叫蚕 丛一一意思是“蚕虫成堆的地方”,而国名“蜀”的 汉字,更是对蚕的造型的直接描绘一一夸大的头部加 上卷曲的身躯。秾丽的蚕虫美学,起始于这种比较笨 拙的甲骨文/金文演示。 公元1000年左右。著名的唐朝诗人刘禹锡这样描 述当时成都流江沿岸濯锦的盛大场面:春天的流江两 岸云集了无数美女,春天的风吹拂着水浪,她们用玉 手洗濯新出的锦缎,红色的“鸳鸯锦”映红了整个江 面,犹如灿烂的晚霞。这是蜀锦制造业长期繁荣的一 条文学证据。而早在公元前1000年,这种成都丝绸就 已出现于近年发现的埃及第21王朝的木乃伊身上。公 元前8世纪,它还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的《旧约》之《 阿摩司书》《以西结书》和《以赛亚书》里。基于斯 基泰人(印度人称其为塞人Saka)所扮演的丝绸转口贸 易商的角色,所以外部世界对其的称谓,也多冠以“ S”起首的音素标记。 P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