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正在发生的创业史)

燃点(正在发生的创业史)
作者: 编者:燃点剧组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燃点(正在发生的创业史)
ISBN: 9787521700107

作者简介

《燃点》剧组 导演 关琇,最早聚焦中国创业热潮的真人秀节目CCTV-2《赢在中国》及其续作浙江卫视《我是创始人》的总导演,亦曾担任《我在故宫修文物》艺术顾问及《喜马拉雅天梯》出品人。《赢在中国》关注了包括柳传志、马云、史玉柱等在内的优秀企业家,也受到经济界重要人物的关注。 萧屺楠,2009年获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硕士”学位。其后进入由导演贾樟柯所成立的西河星匯影业有限公司,开始电影製作及统筹工作。2015年起,以独立导演和剪辑身份参与各类剧情及纪录片的製作。作品包括《Hello!树先生》《海上传奇》《金城兰州》等。 制作公司 北京细蓝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秉承以“现实题材”为核心支点,记录城市生活,反映现实情绪,形成以短视频+电影+综艺+海外内容相互支撑的内容和资本矩阵,致力于打造集生产制作、推广、商业变现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公司。

内容简介

傅盛:重回赛道 2018年3月21日,北京水立方,猎豹移动“机器人之夜”发布会上,傅盛纵身跃入泳池,现场激起的除了水花和观众的掌声,还有现场大屏幕PPT里那句赫赫有名的——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这是一位十年创业老兵的第三次绝地反击。人们猜测、调侃、质疑——猎豹移动,一个好端端做软件的公司,凭什么跑去研究硬件,还是机器人这种极端复杂又门槛奇高的领域?傅盛曾用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宣布美国登月计划的那场著名演讲中的一句话,解释自己投身机器人领域的初衷——“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因为它们轻而易举,而是它们困难重重。” 十年创业,三次突破,从传统PC软件公司到移动互联网出海领军企业,再到如今all in AI,在人机交互这条赛道上,每一次突破都是傅盛和猎豹重新思考、发现自我的一场探险。为技术找到应用场景,用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也成为了傅盛带领猎豹实现非连续性创新的独特标签。 “创业就像玩德州扑克,有时候你一开盘,这个行业就没了” 在中国互联网江湖中,傅盛走的是一条非典型的路子。他是中国最早的一代产品经理,亲手做出360安全卫士几亿用户的奇迹,又临危受命重组金山,创办猎豹移动,独辟蹊径开拓海外市场,第二年就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标杆,完成从0到1的积累。拿今天普世的价值衡量标准看,傅盛从24岁开始的每一步,都是普通人终其一生想要追求的成就。 然而步子跨的太快,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诅咒,尤其是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 2016年开始,猎豹的增长率开始下滑,股价应声下跌,最疯狂的时候,三天跌了30%以上,傅盛特地查过一下中概股跌幅榜,猎豹排名第二,那是“割肉一样的痛”。 傅盛不能理解。作为十几年的互联网老兵,他的核心产品Clean Master在软件清理这个领域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对手;他没有比以前不努力,天天各种盯产品细节;招来的人才也更优秀……为什么突然不行了——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在一个如此年轻朝气并且努力奋斗的公司身上? 他开始逼迫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原因。 他一度觉得问题是猎豹上市太早,核心业务没有特别强的时候就被财报数据拖累。如今复盘,他把那段时期称为“一条非连续性的鸿沟”。 作为最早探路全球化的中国企业,猎豹抓住了全球安卓最初爆发时期的流量和广告红利,但也正因如此,它的商业模式更脆弱。这种广告模式一旦成为稳固性业务,就很难实现爆发性增长。 国外没有BAT,但国外有Facebook、Google。政策是他们对依附于他们的上下游企业的杀手锏,猎豹海外业务赖以生存的信息广告位,可以因为一条政策的发布,一夜之间价值暴涨,也可以一夜之间分文不值。就如同诺基亚高管那句著名的“我什么也没做错,只是因为世界变了”。 猎豹需要新的猎物。傅盛目睹过一批与猎豹同时代甚至更年轻的企业,在剧烈变化中崩盘,消失,甚或卖掉。因此即便只有10%的公司能通过转型活下来,他也要背水一战。 他在猎豹内部启动了痛苦的转型。他用《亮剑》里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一次突围解释自己的战术:分头突围,多搞队伍,自顾自先跑。 他试了很多方向:LiveMe海外直播、轻量级的小游戏、音乐社交软件Musical.ly、AI机器人 (包括接待机器人豹小秘,零售机器人豹小贩,基于猎户机械臂平台的豹咖啡,小豹翻译棒,小豹音箱等智能硬件)……有的内部孵化,有的直接投资,还有的得益于早期布局。猎豹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变革之路。 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多元化一直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美团创始人王兴的无边界理论,今日头条张一鸣的四处出击,包括猎豹从PC杀毒到互联网工具APP、再到人工智能软硬一体化的大幅度跨界,只有身处其中的创业者才能洞悉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逻辑。就像傅盛和张一鸣聊天,傅盛说他发现人能够往前跳一步只有两个可能,第一,有极其伟大的梦想;第二,被逼的。张一鸣的回复是:不对,只有一个可能——被逼的,很多东西都是被逼出来的。 到今天,傅盛也不认为猎豹已经跨越了过去,但至少成功的概率增加了。LiveMe推出四个月就登顶谷歌应用商店社交产品畅销榜,成为美国最大的独立直播平台;轻游戏业务全球有11亿下载,逐步构建起强大的游戏矩阵; 工具业务也持续创新,在海外和国内都重新找到增长飞轮。今天的猎豹,已逐步形成了工具、互娱、AI与投资四轮驱动的新格局。 猎豹的转型之战中,最难的是做机器人。从互联网工具产品到人工智能,这是一场巨大的跨界,每走一步都会面临信息的断层。“我真正做机器人后,才理解什么叫跨界——团队成员都讲中国话,但是彼此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大家的思路构架都不太一样,既要让做互联网的人理解AI的路径思维、行业特点,又要让做AI的人理解互联网的思路。真正跨界的人才,今天还没真正出现过。” 如今,猎豹在人工智能领域突破不断。语音交互上,作为最好的中文语音合成技术(TTS)猎户语音OS目前占有中国智能语音市场份额第一。基于社交场景的AI翻译神器小豹翻译棒凭借在京东、天猫两大电商平台的优异表现,拿下了7月全国线上翻译机品类的销量冠军。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猎豹移动携旗下人工智能公司猎户星空,与来自十大行业的13家企业签订了千台“豹小秘”机器人的意向采购订单,成为服务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破冰之举。 在一次和投资人张颖的谈话中,傅盛把创业比作德州扑克,“德扑的本质就是你不断抓牌,最后抓得一手好牌,然后用这手好牌一次性all in。创业也是这样,你并不能保证你当时的方向就是这个行业最好的方向。而且有时候一开盘,正好这个行业就没了。” 这大概是大部分创业者逃脱不掉的宿命,不管从0到1,还是从1到100,就像周鸿祎在朋友圈感慨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就像马化腾为越来越看不懂现在年轻人的喜好而焦虑不已。 “你没有办法避免一件事情的发生,或者你不可能只是把一件事情做好,其他事情就会因此更好。有时候过去的经验实际上是未来一些发展的阻碍,要学会更快地重新清空,然后去寻找下一块领地。” 他后来更进一步的思考发现,猎豹股价下跌那段时期,Google政策的变化只是外部环境变化的一个具象表现形式,真实原因是,那个时候的整个移动互联网布局已经结束了,“我们在全球的安卓生态中有百分之十几的占有率,这招来了无数多的中国开发者,做了各式各样仿猎豹的APP,各种各样的清理软件都挤到Google排行榜去赚广告费,Google看到后就干脆收紧了。” 傅盛把自己过去三年的成长总结为理解了进化本身。直到一年前,他都是牛顿还原论的坚定支持者,认为所有的东西就是放到A就知道B,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努力就能成功。他用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摆脱了这种心理模型,他开始认识到商业和社会环境中蝴蝶效应的存在,不是相信命运,是理解了规律,不是和命运把手言欢,是知道不是靠自我的努力和奋斗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他开始重新思考创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他想起第一次见雷军时,雷军对他说的一番话:“傅盛你知道吗,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是在于你多强,而是你顺势而为,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对于创业者来说,努力、勤奋、坚持是基本条件,但是能赢的还是极少数。这种顺势而为的思路,他当时一直没有理解,直到通过一次次痛苦的生死突围,才逐渐揣摩出如何找到那块石头,去推一把,成为一个盖世英雄。这可能就是创业的本质。 正是因为遇到了一些困难,和进入不熟悉的领域,让傅盛对自己思考的压迫到了自己都没想过的地步。他找各个行业的大人物交流,找雷军聊天,找张一鸣吃饭,参加混沌大学创业营,听大师讲生物学思维,然后发现“你见过那么多的牛人以后,你发现,其实牛人就是在不断的改变自己”。 他也逐渐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国整个创业者群体面临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公司跨界容易失败,因为思维体系要改变。而且不只是一个人要改变,更是一个团队。我们都要去理解这个社会最根本的基础规律,从最底层构建思维模型,用科学的思考去面对创业。” “重新创业,我们比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更有套路” 30岁以前,产品经理出身的傅盛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去科技创新更发达的美国看一看。那还是一个copy to China的时代,他不甘心中国人每天努力工作,却永远只能被人说抄袭。 这个愿望在他33岁那年延迟实现了。从硅谷、斯坦福大学、创业公司,一个一个拜访过来,他发现“美国人比我们休闲,但他们老去想怎么去做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东西竞争成本最低,他们靠不停的思考和不同的路线实现了他们在高昂人力成本下的创新”。 这场美国之旅给了他另辟蹊径突围的灵感,当时的他,正苦于内有金山合并融合困局,外有强大对手360的虎视眈眈,找不到一条突围的路子。 他思来想去,把可以匹配猎豹的创新锁定在出海。“其实技术水平(与国外)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甚至用了他们的产品,会觉得我们产品做的更好。那个时候就发现了我们有机会做全球化。” 2013年,猎豹举全公司之力all in海外市场,代价是彻底停掉了在国内市场有几千万活跃用户的电池医生。在国内与国外市场之间,傅盛做了选择,而且是不容质疑的选择。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超出了所有人的认知,Clean Master全球用户量从零涨到了三四亿。 经历过出海这一仗,傅盛将“突破”和“创新”这两个词铭记于心。 上市后不久,他成立了创业孵化平台——傅盛战队,后来升级为紫牛基金,他最大的诉求就是“我得看看下一代会发生什么”。基金规模不大,就是去理解当下新一轮创业的年轻人在做什么。他在硅谷也投了一个小基金,自己则是美国以色列满世界考察,他希望知道哪些技术在发展,哪些创新是方向。 这种对商业创新环境的长线布点,让他在2016年初就敏锐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基本定型了,互联网会变成基础产业,互联网的竞争一定是向传统行业渗透,会有新产业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崛起,和猎豹同时期的科技公司会成为中国最后一批纯互联网公司。 “过去互联网模式是轻、快,如今的商业逻辑已经跟20多年前的互联网思维逻辑完全不一样了,今天公司要尽量做重,只有做重,才能建立足够深的护城河生存下去,并抵御住巨头。” 而人工智能即将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判断直接导向了猎豹机器人战略。 2016年底开始,傅盛常常提一个词:再创业。这是太早得到瞩目的创业者既幸福也悲哀的地方,猎豹上市后,公众只注意到猎豹通过出海找到方向,很少想到猎豹其实是一家历史非常长的公司,有很多积重难返的东西,但是“一旦重新创业,我们会比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更有套路。” “我一直都觉得我内心有极其细腻和脆弱的一面” 2017年,傅盛在混沌大学创业营学到了对自己思维认知至关重要的一课——生物学思维模型。这个模型给他带来的启示是理性看待创业这件事,把公司看成一个生命体,困难也好,挫折也好,都是公司必经的一个过程。 而理性,与他的天性是相反的。“小时候,我们家小猫死了,我哭了很久,特别受不了,情感很脆弱。”中学的时候,他更爱哭,受不了委屈,爸妈一说就哭。后来他解释自己那段时间的成长经历可能和父亲经常出差有关,常年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又是独生子女,很容易有些女性化的色彩。他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内心有极其细腻和脆弱的一面。 这种细腻和脆弱,让他在经历公司重大抉择的时候,尤为痛苦。“有一段时间,每次有人离开,我都受很大的心理影响。后来我就可以比较理性的面对了。我觉得,人进人出,无论对个体进化,还是组织进化,都是好事情。”理解到这一层后,他才开始大刀阔斧拆分事业部,鼓励内部创业,出售部分业务。机器人业务直接放到体外孵化,用投资的方式鼓励内外竞争,推进公司新陈代谢。 细腻的人,对创业孤独的理解尤深。“从创业开始就非常孤独,你的困难是很难跟人说的,你得自己去消化掉。你跟团队说,团队崩溃了;跟家人说,家人说别那么累干吗要去创业;跟投资人说,投资人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去分享一些东西,因为我觉得创业者挺孤独的,不图什么,就图大家在孤独的过程中,有人跟你同行。” 他在公司内部推门徒计划,找十几个90后,每周给他们开一次会,培养他们,让他们成长,不断向外界分享创业感悟。 这些向内进化的感悟,与他判断外界环境趋势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他正在待着猎豹一起成长、进化。 2017年最困难的时候,他去拉斯维加斯参加火人节,再度与自己对话,发现自己的很多痛苦来自于不知道真正的自我在哪里,很多时候是被社会的眼光、外在的竞争所拖拽着,挣脱不得。 2018年,傅盛40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溯当年,二十几岁的他只身来北京,当时只有一个模糊的憧憬,觉得自己能做成一件事,如今,他已经找到了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媲美“肯尼迪月球计划”的那件事,这是创业者之大幸。 马云曾说过,一家公司不死过两三回是不可能伟大的。创业的路上,总会有摔跤,摔得早学得早是一种心态,而核心是认知到每一段困难都有意义,只要你可以不断把自己归零,重新思考商业的本质。在这一点上,从0到1,还是从1到100,没有本质区别。 也许极少的创始人有傅盛这样的经历:十年奋斗蓄力,做成一家国际化上市公司,正当高歌猛进的时候,却历经光鲜背后的迷茫和转型的阵痛,然后又通过不断思考事情的本质,重新回到一条合理且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轨道上。这种绝地反击的信念,和突破自我的方法,或许能成为无数创业者的前路参照,抑或宝贵馈赠。 ◎《燃点》电影同名图书。 ◎汇集经典创投案例,是一部真实鲜活的当代创业图鉴,对创造这个时代的创业者进行了更深刻而真实的追踪与刻画。 ◎无鸡汤不造神,这是关于创业的追问与沉思,也是当代创业者的反思录。创业路上,除了辉煌与成就,还有无尽的孤独与艰辛。 ◎聚焦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创业群体,长达14个月的跟踪采访,真实展现正在发生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