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
作者简介
陈中浙,别名陈南璋,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12月5日生于浙江永嘉。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内容简介
成就自在人是不离开世间的 要发现并认识这颗本心,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相 状中进行,否则成就的自 在也可能是假的,不可靠的。 释迦牟尼当年为了证得佛道,离家苦行苦修。在 经过6年“日食一谷一麦, 拔除全部头发和胡须,不洗头不洗澡,与墓地腐烂尸 体睡在一起”的苦修后, 最终一无所获,反而身体消瘦,奄奄一息,濒临死亡 。后来,佛祖觉悟到苦行 并不是正道,不能帮他解脱。于是,他放弃了这种脱 离世间、非人生活的苦行, 到尼连禅河中洗去6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了一位牧女送 给他的一碗乳粥。在体 力得到恢复后,佛祖在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树下禅定了 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证得“无 上正等正觉”的大道。这一天是十二月八日,佛祖时 年35岁。 释迦牟尼的这段证悟经历说明,肉体与精神并不 是二元对立的。只有通过 对肉体的折磨才能使精神获得解脱,这种看法是错误 的。今天佛教中的很多清 规戒律,在释迦牟尼那里是没有的,绝大部分是后来 人附加上去的。出家是为 了更好地证悟佛道,而遵守一定的戒律,其目的也只 是更好地帮助证悟而已。 但是,如果在家也能证悟佛道的话,为何还非得远离 世间去求得清净呢?后来 之所以又出现了那么多的戒律,主要还是因为无休止 的欲望阻碍了人们的修行。 因为人有太多的欲望,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得 到了以后,还会想要更多。 这无休止的欲望,使人忘记了本心,忘记了自己,把 整个身心交给了外面的“形 形色色”,这是没法证得佛道的,也会渐渐远离佛道 。所以,必须有一些东西 出来约束欲望,这样清规戒律就出现了。可见,戒律 的目的是制止人的欲望, 把欲望约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便人们更好地去修行 。反之,如果人们有定力 看守住欲望,使身心不外驰,那些戒律的存在也就没 有实际意义了。 如此说来,只要有清净心,有定力守护住身心不 外驰,那在世间也是照样 可以成就佛道的。同样,即便远离了世间,获得了自 己所谓的证悟,但是有一 天到世间因遇到“形形色色”的外物而动了心,那之 前的修行就都白费了。面 对世间的“形形色色”尚能修得佛身,才是真金不怕 火炼,真正圆满。佛教中 曾有一个叫维摩诘的居士,说他在家拥有很多财产, 奴婢成群,儿女满堂,但 是由于他聪慧无比,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 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 所以他对佛法的感悟比佛祖的十大弟子都厉害。《维 摩诘所说经》就详细地描 述了他在家也能修成佛道的事例。维摩诘是男性代表 ,还有一个女性代表叫胜 蔓夫人,也是如此,她能在家代佛说法。所以,真正 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是 不一定要出家的。后来,惠能干脆就说真正成就大自 在的人,是绝不离开日常 人伦世间的。如果为了自由自在而一定要抛弃世间的 日常生活,就好像故意要 在兔子身上找一个角出来那样可笑。所谓“佛法在世 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 菩提,犹如求兔角”。(《般若品》)这就是惠能对 佛教的改革,他大胆地把 高深莫测的佛法还原为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生道 理,把高高在上的菩萨拉 到了人世间。近代有位律宗大师叫太虚,他对佛教也 做了改革,提出了“人间 佛教”的说法。他在《人生的佛教》里讲:“学佛, 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 敲木鱼,如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规范,日进于 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这大概也是对惠能思想的一种呼应吧!P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