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哲学课(哈佛大学正三观的公共选修课)(精)

哈佛中国哲学课(哈佛大学正三观的公共选修课)(精)
作者: (美)迈克尔·普鸣//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译者:胡洋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哈佛中国哲学课(哈佛大学正三观的公共选修课)(精)
ISBN: 9787508668550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专业博士,其作品见于包括《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赫芬顿邮报》在内的众多出版物。 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历史方向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伦理与政治课是哈佛大学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因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哈佛大学教授职位。

内容简介

许多人认为全球化是现代独有的现象——技术和 航空旅行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原本彼此隔绝的社会终 于能够联结在一起。然而,孔子、苏格拉底和佛陀几 乎同时在2500年前提出了类似的哲学问题。尽管他们 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地方,相隔甚远,说着完全不同的 语言。事实上,发明、技术和理念一直在全球范围内 传播。亚欧大陆的内在动态张力和运动几乎决定了亚 欧大陆的历史。孔子、苏格拉底和佛陀是在回应非常 近似的社会刺激因素。 为了理解哲学争论出现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这些思 想家会聚焦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必须理解他们所处的 活力充沛的文化背景,追溯思想渊源。 19世纪的欧洲人并不是第一批认为自己摆脱了过 去、创造了新纪元的人。类似的断裂在人类历史上已 反复发生,其中最显著的断裂之一发生在公元前1000 年中叶,范围横跨亚欧大陆。 在这一革命性的历史转折中,已统治亚欧大陆近 2000年的青铜时代贵族社会开始崩溃,此前他们以世 袭血统为唯一路径传递权力和财富。当这些政权瓦解 之后,一些新型政治实验也开始涌现——从希腊的激 进民主到中国的集权政治和法律体系,不一而足。这 些治国的新形式孕育出了更广范围内的社会流动。同 时,在产生新政权的巨大社会变革中,内嵌于早期贵 族传统内部的宗教体系也开始崩溃。 由此产生的结果便是亚欧大陆上宗教与哲学运动 的大繁荣。在古代希腊,这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 里士多德的时代,同时也生发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 奥尔弗斯教派。在印度,这带来了耆那教的出现,以 及佛教的诞生。而在中国,这是孔孟之道和我们将在 本书中提及的其他哲学与宗教运动发端的时代。所有 这些思潮都大致同时出现,并且其指涉的都是在社会 秩序崩溃时浮现出的问题:管理一个国家的最佳方式 是什么?应该怎样建立一个人人都有机会成功的和谐 的世界?我应该如何生活?这些哲学家们全力解决的 问题与我们今日所遇到的问题惊人地相似。 轴心时代一直持续到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横跨亚 欧的庞大帝国形成。而作为对这些庞大帝国的回应, 一系列救世宗教于公元纪年之后的最初几个世纪在亚 欧大陆上传播,包括基督教、摩尼教、大乘佛教、道 教和稍晚出现的伊斯兰教。在那几个世纪的时间里, 在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欧洲,各国的哲 学与宗教实验最终都平息了,人们又回到了贵族秩序 之下。 轴心时代的社会变革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内引起了 不同社会极其类似的发展路径。没有证据表明孔子、 佛陀和古希腊哲学家曾经听闻彼此,更不用说彼此的 思想了。然而,到公元前500年前后,这些在亚欧大 陆不同区域发生的重要哲学运动统一于一种信念:世 界必须改变。 在青铜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人看不到改变 他们生活轨迹的可能性,但现今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向 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观点:原先只有一些人能够得到 的东西实际上可以适用于所有人。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自己生活于巨大的文化危机 之中。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战火绵延,尤其是在希腊、 印度北部和中国的华北平原——这正是许多重要的哲 学与宗教运动的诞生之地。在这些地区,人们普遍感 到迷失,放弃了能够让其在朴素的礼仪中生存的行为 准则。希腊诗人赫西俄德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精神,哀 叹他生活于一个人际关系已然瓦解的时代:父亲和儿 女彼此攻讦,孩子不照顾年迈的父母,兄弟姐妹互相 争斗,而人们竟直率地“赞美暴力”。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危机中,宗教与哲学运动开始 产生。许多运动涉及逃离现存社会和创建替代性社区 的主旨,而这一切都基于一种“拒绝暴力”的信念。 另一些运动则强调通过设想一个更高级的世界来超越 此时的堕落世界。 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