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访谈录/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访谈录/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作者: 总主编:樊洪业|口述:薛攀皋|整理:熊卫民
出版社: 湖南教育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9.76
折扣购买: 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访谈录/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ISBN: 9787553946825

作者简介

薛攀皋(1927-),福建福清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51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院部,从事生物学科研组织管理工作,历任见习科员、科员、生物学部办公室副主任、生物学部副主任等职,1956-1966年间先后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委的生物学组秘书。曾获1988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熊卫民(1974-),湖南南县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研究。著有《合成一个蛋白质》《邹承鲁传》《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传》等。

内容简介

《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访谈录/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初中一度失学   薛:1941年4月19日,我读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时,福州、福清第一次沦陷。卫理公会教育部决定,将当时卫理公会在福州、福清、平潭以及还没被日军占领的古田、闽清等县办的10所初中迁到顺昌县元坑镇去,成立卫理联合初级中学。这个地方距福清很远,位于闽西,都靠近江西了。我们学校师生分几批走,先步行近千里到南平市,再从南平坐小船过去。这次依旧是父亲留龙田守护学校。   到了最后一批师生要转移时,我父亲都还没有透露我要不要跟着走。我父亲为人严肃,平常极少与子女交流,只是到我们去外地读书的前一天晚上,才会跟我们谈话。所以我一直等啊等,最后一批出发前的那个晚上,我终于按捺不住去二楼他的工作室兼卧室找父亲。我问他:“明天大家都走,我是不是跟着走?”他站起来,走到窗前,脸朝外,就说了两个字:“钱呢?”然后眼泪大滴大滴往下掉。我也跟着哭了。我一点都不怨恨他。作为老师,竟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上学,这是怎样一种痛苦啊。从这时起,我开始体会到父母的艰难,变得懂事些了。我没能跟着最后一批师生走。直到第二年秋私立卫理联合初级中学解散,融美初中迁回龙田办学后,我才复学,重读初中二年级。   学校迁走了,父亲一个人留守护校。为了母亲、我与两个妹妹的安全,他坚决不许我们与他一起护校。他把我们四人安排到积库村避难。临别时,父亲叮嘱,万一日本兵来,你们就一直往西跑,西边都是山。6月中旬的一天,天不亮我们就听见打追击炮的声音——日军来扫荡了。我们就赶紧沿着父亲以前指的路一直向西走。结果刚走到山脚下,就听到机关枪从山上往下扫射。原来日军兵分三路,这边也有一路,且已占领村西的山头!我们没办法,就拼命往村南方向跑,逃到江镜村教堂暂住。教堂里有我们熟悉的人,供我们吃住。几天后日军撤走了。我们回积库村住地,发现我的卧室被日军迫击炮击中,庆幸的是那枚炮弹没爆炸。当天,我们就告别房东,迁到下和洋村,在那一直住到9月3日福州、福清光复。   大概是经历了失学和逃亡的磨难,我从非常无知走向成熟,开始懂得要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体谅他们。我以前在家基本不劳动。逃亡中,每逢柴火不够用,我就去松林用耙子耙松针杂草;我还学会了像农民一样挑一大担井水或粪便。回到学校家中后,我保证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后来可能是父亲写信到上海,把这些事情告诉了我大姐,她好不容易给家里寄封信时,给我写了一句话:“听说你有进步,很高兴。”这可能确实是我学习生活的一个新起点。   熊:融美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   薛:我们的初中和附小的教学质量都是可以保证的。融美的师资不错,教师既有大学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多数是校友。出于对母校的爱,他们并不计较工资高低,工作普遍很认真,一方面认真教学,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又在生活上爱护学生。学生多数是农村的,少数周围小镇的,普遍出身贫苦,因此只要有读书机会,学习就非常努力。这些因素形成了学校浓郁的学风。每次会考,这所学校的成绩都在县里其他几所中学之上。有个叫程序的校友后来参加革命,解放后做过福建省委书记。当时他家离县城很近,却非要到龙田来读书。他在我父亲的纪念文集里写了一篇文章,说融美学校有两个传统,一个是革命传统,一个是学习传统,应继续发扬这两个光荣传统。①他把这两个传统归功于我父亲办学严格。但其实是父亲的前辈奠定了这个学校的基础,在我父亲之前的培元书院老院长方鲍参,还有一个叫黄治基的监学,都很不简单。他们倾向于同情辛亥革命,严格办学。我父亲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接他们的班,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   除省委书记外,这所小小的学校还出过不少革命战士、著名学者,其中包括三位科学院院士,分别为研究大气物理的高由禧②、研究地球物理的曾融生③、研究计算机的张钹④。   熊:教会干涉学校的教学吗?   薛:一般不干涉。课程设置与教会没有多少关系。早期宗教课是必修的,我父亲在位任校长时改成选修,后来它连选修课的资格也没了。学校设有董事会,由教会的人和一些校友组成。他们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和重要的人事任命,但不太干涉教学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