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武警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2.90
折扣购买: 爬行动物/探究式学习丛书
ISBN: 9787801763921
爬行动物为什么能适应陆地生活? 跟水说再见——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爬行动物是最早出现的真正陆生动物,它们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的类型 。 爬行动物要真正脱离水环境,适应陆地生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陆 地繁殖的问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与丢失;在陆地上能长距离运动,适应辐 射。 生物体的机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爬行动物的一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帮它 们顺利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是它们适应陆地生活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 方面: 羊膜卵 羊膜卵的出现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关键。从没有羊膜卵的两栖类到 爬行动物有羊膜卵是一个重要的飞跃。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胚胎在这 个近乎密闭的环境中完成呼吸、排泄、营养等过程,拜托了对水的限制。羊 膜卵的出现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羊膜卵产于陆地, 外包以l层保护性的卵壳,或柔韧如皮革、或坚硬如石灰质壳。坚硬的卵壳 可以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卵干掉;还可以避免机械的或细菌的伤害。卵 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能良好,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供应胚胎发育,保证 胚胎发育期间的气体代谢。 在胚胎发育中,胚胎周围会产生向上突起的环状褶皱,环绕胚胎生长, 最终将胚胎包在一个具有2层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即为羊膜。羊 膜形成的腔即羊膜腔。羊膜腔是一个充满羊水的密闭的腔,胚胎浸于其中。 这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 胚胎发育中还会形成卵黄膜和尿囊。卵黄囊可以储存卵黄以保证胚胎发 育的营养需求;尿囊位于羊膜和绒毛膜之间,收集胚胎代谢产生的废物,同 时尿囊膜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充当胚胎的“肺”,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多 孔的卵壳在尿囊膜上进行气体交换。 爬行动物胚胎在自备的羊水中发育,幼动物与成体相似,能直接在陆地 上生活。所以爬行动物才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 物。 由于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 从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是五大类脊推动物中最先具有羊膜的。 有人认为,探索爬行动物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就是探索羊膜卵的出现问题。 皮肤 爬行动物皮肤的特点是干燥和缺乏皮肤腺,皮肤表面角质化,形成鳞片 、角盾等衍生物,能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如蛇的皮肤外覆盖着角质鳞片 ,龟鳖类覆盖着壳等;粗糙的皮肤还可以使其在粗糙的地面爬行时不受损伤 ,也可以防止外来伤害。 爬行动物的皮肤角质层被磨损后,可由下面的表皮细胞不断补充。角质 层可以呈现不同的形态:有的呈粒状或覆瓦状,如蜥蜴和蛇的鳞片;有的形 成大型盾片,如鳄鱼躯干部的盾板;有的和皮下真皮骨板相结合,形成大型 甲板,如龟、鳖的甲。 鳄鱼等爬行动物的鳞片保留终身,逐渐地生长以替换磨损;蛇和蜥蜴等 爬行动物在旧的鳞片下长出新的鳞片,并间隔地蜕掉旧鳞片:蛇蜕皮时旧的 皮由内向外翻转而落,蜥蜴则由旧皮裂开而蜕落。 爬行动物的皮肤中有发达的色素。这些色素可以在光照和温度的影响下 ,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改变体色,起到警戒、保护、吸收太阳辐射热能、 调节体温等功能。 扬子鳄、巨蜥和蟒蛇的皮可以被制成各种饰品,应用广泛。但是,对于 野生稀有资源,国家严厉禁止捕猎。人工养殖可以有效解决皮革工业发展中 原材料不足等问题。 以肺呼吸 两栖类除了肺呼吸之外,还要借助皮肤辅助呼吸。爬行类已经完全放弃 了皮肤呼吸,几乎依靠唯一的肺交换气体(某些水栖龟类则以咽头膜补充呼 吸)。爬行类肺的呼吸面积比两栖类大的多;像高等脊椎动物一样吸气人肺 ,而不是像两栖类依靠口腔肌肉吞气人肺。 爬行类的呼吸方式已经和人类非常相似,采用胸腹式呼吸,即胸腔有节 奏地扩张和缩小,完成气体的吸人和呼出。爬行类依靠外肋问肌肉收缩,提 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入肺部;当内肋间肌肉收缩时,可牵引肋骨 后降,胸腔缩小,肺部呼出气体。 爬行动物还出现了胸廓,胸廓是羊膜动物特有的结构。胸廓由胸部的肋 骨和胸骨组成,可加强呼吸作用,也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其他 爬行动物的心脏形成四室(两心房和两心室),比两栖类具更有效的循环 系统和较高的血压;排泄系统更完善,具有自己的输尿管通至体外,肾功能 加强,可保存宝贵的水和排出的含氮的代谢废物;神经系统逐步复杂化,爬 行类比两栖类具有更发达的神经系统,出现两栖类所没有的各种复杂行为。 鳄类还出现了真正的大脑皮层。 但是,爬行动物还不是高等的脊椎动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 实和数量较多的内骨骼,增加了身体的重量,不利于快速运动;腺体种类少 ,简单;神经系统虽然比两栖类进步,但仍很小,没有超过体重的1%;听 觉不健全,感官贫乏,锄鼻器是唯一的感觉器官,蛇要靠把外界气味粘附在 闪动的舌头上,携带到口腔和锄鼻器来感知物体的方位。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