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国医大师验案心悟
作者简介
总主编: 何清湖:中西医专家、中医教育家、养生专家、中医治未病专家,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建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委员。 主编: 周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和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杨维华:知名专家,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中医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外感热病科医案国医大师验案心悟感冒(3案) 1风热犯肺案(颜正华医案) 患者,男,77岁。 【初诊】2008年3月29日。 [主诉]鼻塞、咳嗽反复半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诉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头痛半月余。刻下恶寒,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干咳,偶有黄痰、但不易咳出,夜间喘憋,气粗,口干咽痛,劳累后汗出,吹风易感冒,大便干,三四日一行,纳差,眠安。舌质红、苔微黄腻,脉浮滑。 [诊断]感冒,证属风热犯肺。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荆芥穗10g,桔梗6g,前胡6g,苦杏仁10g,紫苏子6g,紫菀12g,陈皮10g,冬瓜子30g,瓜蒌30g,决明子30g,连翘10g,款冬花10g,枳壳10g,菊花10g,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结果】患者服上药7剂后,感冒症状基本消失,又继服5剂后痊愈。 【按】〖=11K(〗此案证属风热犯肺,痰热内蕴。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风热灼液为痰,故痰色黄难以咳出。鼻为肺窍,肺气失宣,且津液为风热所熏灼,故鼻塞流黄浊涕。风热上犯头咽,灼伤津液,则头痛、口干、咽痛。宜治以辛凉解表,清肺透邪,用银翘散为基本方。方中荆芥穗、菊花、连翘发散风热;桔梗、苦杏仁一升一降,宣肃肺气,和谐有序;前胡、紫苏子、紫菀、陈皮、款冬花止咳化痰;瓜蒌、冬瓜子、决明子润肠通便。纵观全方,诸药配伍精巧,组方灵活有序,共奏疏风解表、止咳化痰之效。〖=〗 参考文献 吴嘉瑞,张冰.国医大师颜正华感冒治验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00701 2阴精枯竭、复感外邪案(班秀文医案) 患者,男,24岁。 【初诊】1994年5月22日。 [主诉]头痛发热2日。 [临床表现]2日前参加篮球赛之后,又以冷水沐浴,睡至半夜发热恶寒,头痛如破,两太阳穴剧痛,头重不欲举,全身酸痛,腰痛如折,胸腹灼热,下肢不温。舌质边红、苔薄白,脉伏不起。脉之所以不起,正气先虚,舍脉从症,以外感风热论治。用辛凉解表法,以桑菊饮与银翘散合剂出入。药服2剂之后,仍然发热昏沉,全身骨节疼痛,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沉伏。虽然症脉不符,但确属外感之症,何以药后罔效,是症重药轻?抑或辨证有差?乃询之家属,追查病史,始知当晚入睡之时,曾过性生活,半夜醒后,即感头晕头痛,发热恶寒,全身困倦,四肢乏力,症状乃在行房劳累之后发生。 [诊断]感冒,证属阴精枯竭,复感外邪。 [治法]扶正疏解。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黄15g,生地黄10g,山茱萸10g,山药15g,牡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桑叶10g,蒺藜10g,防风10g,苦丁茶10g,甘草5g。 【结果】连服3剂之后热退,头痛头重消失。继以龙眼叶、鲜桃叶水煎当茶以清余邪,旋后以异功散、人参养荣汤调治10余日而收功。 【按】〖=11K(〗此案初治选方,忽略病乃房事所得,用药只清解外邪,不顾精气亏虚,故疗效不满意。随后询之家属,知其为房事之后发生,乃以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以固本;加桑叶、防风以清润疏解,祛邪而不伤阴;蒺藜、苦丁茶两药,甘苦凉温同用,散风清热而醒头目之功倍增;生甘草能解毒而调和诸药。用药过程,标本兼顾,以本为主,以虚为主,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故收效如期。〖=〗 参考文献 班秀文,班兆根.房事外感论治[J].广西中医药,1994,17(6):2324 3肾阳虚损、复感风寒案(班秀文医案) 患者,男,28岁。 【初诊】1954年1月25日。 [主诉]恶寒鼻塞多时。 [临床表现]患者夜来连续2次行房之后,即感腰脊酸软,头晕头重,两目昏花,恶寒肢冷,鼻塞,虽盖厚被而不温,神疲乏力。诊时面青唇白,语言低沉,但尚能对答清楚,脉虚细弱,舌质淡嫩、苔薄白。 [诊断]感冒,证属肾阳不足,复感风寒。 [治法]益气温阳为主,以祛外邪。 [方药]仿参附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入:附子(先煎)10g,细辛(后下)3g,党参20g,防风10g,秦艽10g,当归10g。2剂。并隔姜灸百会、神阙、中极、足三里各穴10分钟。 【二诊】四肢稍温,头晕头重减轻,脉细,舌质淡、苔薄白。守上方去防风、秦艽,加龙眼叶10g,桃叶10g。 【结果】3剂药已,精神好转,头晕重减轻,药既中的,仍守上方再服3剂,旋后饮食调养而恢复健康。 【按】〖=11K(〗夫妻房帏之事,本是人之常情,但过之则有伤身体。此例患者,在寒冬之时,一夜连续行房2次,肾阳受伐,复感风寒之邪,故畏寒肢冷,头晕头重,神疲乏力。治之当以扶阳为主,以党参、附子之温补,配隔姜灸百会、神阙、中极、足三里,则扶正回阳之力倍增;酌配细辛、防风、秦艽以祛外邪,表里并治,以温里为主。方中之所以配用当归、龙眼叶、桃叶,旨在化瘀导浊,且能防温药之燥。药症合拍,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班秀文,班兆根.房事外感论治[J].广西中医药,1994,17(6):2324 附:感冒易感者(2案) 1肝旺脾虚、夹有郁热案(路志正医案) 患者,男,31岁。 【初诊】2004年11月24日。 [主诉]容易感冒1年余。 [临床表现]患者1年多来觉体质下降,易疲劳,反复感冒,每见咽痛,发热38℃~39℃。近半年来晨起常脐下疼痛,继而腹泻,泻后痛减,遇冷尤甚。食纳正常,小便调。面部及口唇周围起有红疹多年,时觉刺痒。平素嗜食辛辣及饮冷。舌体稍瘦、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滑小数。 [诊断]证属肝旺脾虚,夹有郁热。 [治法]崇土抑木,佐以清热。 [方药]痛泻要方化裁:防风10g,蝉蜕12g,白芍12g,陈皮12g,白术12g,薏苡仁20g,花椒3g,蒲公英12g,藿香梗(后下)10g,梅花12g,牡丹皮10g,黄连6g,乌梅9g,甘草6g。14剂。 嘱忌生冷、油腻、炙烤,慎起居,畅情志。 【二诊】2004年12月17日。诉心情较前舒畅,腹泻得止,后食辛辣复发。见效守方,前方去藿香梗、蒲公英,加枳椇子10g,仙鹤草15g。 【结果】2005年3月随访,患者间断服用二诊方2月余,往年冬季感冒2~3次,今冬已安度。 【按】〖=11K(〗患者生冷辛辣过度,致湿热中生,邪热循经上犯唇面发为红疹;脾喜燥而恶湿,湿热中阻致脾土受伤,肝木横犯,木旺于晨而见五更痛泻。方中白芍、陈皮、白术泻肝实脾,防风、蝉蜕宣散浮火又具风能胜湿之意,薏苡仁除湿,黄连、蒲公英、牡丹皮清热,梅花疏肝理气,藿香梗醒脾和中,乌梅柔肝缓急,花椒温运脾土,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因前法已获效,去藿香梗以防燥烈伤阴,湿热见退而去蒲公英,加枳椇子解酒毒,仙鹤草敛肠止泻治脱力。〖=〗 参考文献 边永君,王秋风,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反复感冒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53254 2脾虚湿热中阻案(路志正医案) 患者,女,19岁。 【初诊】2004年8月18日。 [主诉]反复腹泻易感冒10余年。 [临床表现]患者自幼体弱,近10年来进食稍不慎则腹泻,常有阵发性胃脘痛,大便黏滞不爽,手足汗出多。近日觉皮肤瘙痒。有肠痈史5年,反复发作。4年前患反复瘾疹,服补肾益寿胶囊而愈。月经正常。舌质红、苔白微干,脉细滑左小弦。 [诊断]证属脾虚湿热中阻。 [治法]祛湿清热理脾。 [方药]藿香(后下)10g,佩兰10g,厚朴10g,紫苏叶(后下)10g,薏苡仁18g,大腹皮10g,茵陈12g,山楂(炒焦)12g,麦芽(炒焦)12g,神曲(炒焦)12g,桔梗10g,陈皮10g,茯苓20g,苍术(炒)12g,枳壳(炒)12g,六一散(包)20g,大黄炭(后下)2g。 【二诊】药进7剂后复诊,诉大便仍发黏,但较前通畅,胃痛未作,仍皮肤瘙痒。舌质尖红、苔薄黄,脉细滑尺稍沉。患者将赴外地上学要带中成药,因前进芳香化浊、清热祛湿之剂,诸症得缓,唯舌质红而尖稍绛,有化热之势,故予藿香正气胶囊加越鞠保和丸缓缓调理,二药交叉服用。 【三诊】2005年1月28日。诉半年来未患感冒,胃痛偶作,时嗳气,大便黏滞,手足多汗。肠痈发作数次,疼痛可忍而未用药。舌质尖红、苔薄白,脉右细滑左小弦。拟和胃降浊,清肠导滞。药用藿香梗10g,荷叶梗10g,厚朴花12g,陈皮10g,苍术(炒)12g,当归10g,白芍12g,牡丹皮10g,大腹皮9g,槟榔9g,大黄炭(后下)2g,薏苡仁20g,桃仁10g,甘草6g。间断服药以善后。 【结果】后随访已如常人。 【按】〖=11K(〗患者自幼体弱,易患感冒,手足汗多,易发腹泻,似为脾弱表虚之证,然其有肠痈、胃脘痛、瘾疹等宿疾,伴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白微干,脉细滑左小弦,皆饮食不慎、素嗜辛辣厚味,导致脾虚湿热中阻,故用藿香正气散加消积导滞之品化裁而获效。〖=〗 参考文献 边永君,王秋风,路洁,等.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反复感冒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53254 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医大师”们宝贵的学术经验,启发后学,造福病患,我们和中医药的专家们共同策划,编写了这套《国医大师独特临床精粹丛书》丛书,共3个分册,分别是《国医大师临证心悟》《国医大师方药心悟》《国医大师验案心悟》。 中医医案是医家临床辨治疾病的真实记录,为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和素材。中医历来重视医案的整理与挖掘。2015年世界传统医药日的主题是“医案的临床应用与标准化”,由此可见当代中医药发展对医案的高度重视。本书主要辑录了“国医大师”本人亲撰,或其随诊门人所撰的大量医案。这些医案,内容十分丰富,覆盖面十分广阔,记录和解析了国医大师诊疗的全过程,体现了国医大师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凝聚着国医大师的智慧和心血。值得广大中医临床医生和喜爱中医的读者朋友仔细揣摩,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