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力(化冲突为合作的神奇力量)
作者简介
(美)丹尼尔·扬克洛维奇 杰出的社会观察家和对话力实践者,擅长解读美国社会与全球经济重大趋势。在许多大型企业、政府机关、大学与社区担任顾问,经常站在探讨公共议题的*前线。 全球知名的民意调查专家,在《纽约时报》中引入了“扬克洛维奇民意调查”(Yankelovich Poll)。Viewpoint Learning公司创始人,该公司旨在指导组织如何运用对话促进新的领导形态。 曾荣获世界民意研究学会(WAPOR) 颁发的“迪纳曼奖”(Dinerman Award),被《公共周刊》评选为“20世纪公共事务、公共关系领域*具影响力的10大人物”,还因在营销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查尔斯·库利奇·帕林奖”(Charles Coolidge Parlin Award)。
内容简介
平等是对话的先决条件 对话实践者认为,在对话中,必须以平等的方式 对待所有参与者。走出对话的架构,大家的社会地位 或许悬殊,但当进入真正的对话时,就必须遵从平等 的先决条件——不得强迫、不得摆官腔仗势欺人、不 得因对方的政治态度不正确而暗示提出制裁。无论在 公开或私下场合,对话中都不能有任何强制的影响因 素存在。 讨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强制的影响力,这会削弱 现场的平等状态,也因此影响了对话的效果。罗杰斯 与布伯的知名对话就是一种示范,其间偶尔会浮现出 一些细微的不对等状态;罗杰斯认为,自己若能在和 病患对话时持有全方位的共情,那么便能对病患的想 法、感受产生全方位的共鸣,因而彼此才能融入真正 的“我-你”的对话中。但是,布伯的看法却出乎现 场观众的意料之外,他否定了罗杰斯的论述,并指出 罗杰斯与病患两方,在先决条件上就无法对等,因为 病患找罗杰斯的目的是寻求帮助,可是他却无法提供 等价的协助或回馈。布伯表示,在如此不平等的状态 下依旧认为可以进行真正的对话,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布伯所谓的“我-你”的对话,不可能发生在医师 与病患不对等的关系之间。两方可以进行治疗,但是 与对话无关。 换言之,处于不同阶层或权势地位的人依然有可 能进行对话,但较不容易达成。唯有双方互相信任, 位阶较高者愿意放下权威,以真正平等的姿态进行互 动,才有可能展开对话。遇到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一 定要彼此信任才会有诚实以待的对话出现。上述例子 中,布伯指出,治疗框架之外的罗杰斯可以和病患进 行对话(针对可行的议题,如社区议题),但是在正 式的医生与病患关系之间,双方无法进行对话。 权威人士很容易陷入一种迷思,即自认为自己与 对方平等,但事实却不然。在电影《第一武士》 (The First Knight)中,阿瑟王品格高尚,他自豪 地展示了自己准备的圆桌,认为在圆形的桌子上,没 有领袖的专属座位,而他也只是圆桌武士中的一员, 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每次圆桌会议作出的所 有决策都出自阿瑟王的决定或是其主导的结果;或许 圆桌表面上象征着平等,但事实却相反,在场的领袖 毫无疑问正是阿瑟王。 用圆桌象征对话的确很贴切,若是参与者地位不 对等,就无法进行对话。如同电影里所清楚表达的, 若要打造真正平等的状态让彼此能够对话,所需要的 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家具。 带着共情去聆听 对话实践者也一致认为,对话的第二个重要特质 就是:能够以毫无保留的共情响应对方的看法。以之 前邻居之间讨论学校改革为例,假设双方能开放立场 ,不要急着捍卫自己的理念,而是尽量了解对方的想 法,或许就有机会体会彼此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与感 受。 拥有共情的天赋——能够为别人着想、感受对方 的感受,是对话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若是参与者无法 以充满共情的态度对待彼此,虽然讨论可以进行,但 却无法构成对话,这也是为什么讨论比对话更常见的 原因。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某种构想很容 易,但要用共情看待自己不赞同的看法时,大多数人 都很少有意愿或耐心付诸行动。 P34-36 <p>美国杰出的社会观察家、对话力实践者丹尼尔·扬克洛维奇经典之作。</p><p>书中大量实战案例分析,15大策略助你开展有效对话,化解与他人的分歧!</p><p>《纽约时报》畅销书《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美国著名记者及评论家,畅销书《神话的力量》作者比尔·莫耶斯鼎力推荐!</p><p>湛庐文化出品。</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