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线:纪录电影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研究

虚实之线:纪录电影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研究
作者: 赵谦 著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00.80
折扣购买: 虚实之线:纪录电影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研究
ISBN: 9787507854527

作者简介

赵谦,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纪录片导演。主要研究领域为纪录片理论、创作与传播,电影文化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一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 曾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已出版专著《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入选“中国学术精品文库一艺术学卷”。 执导纪录电影《太和武当》《劳动号子》,电视纪录片《北极,北极!》《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建设者》《电影眼看中国》等。负责剪辑的短片《我的911》入选“9·11”十周年纽约纪念影展,并被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收藏。

内容简介

导论?莫里斯影片的渊源与时代 参差多样,对幸福来讲是命脉,在乌托邦中几乎丝毫见不到。 ——罗素 “因为我,”饥饿艺术家一边说,一边把小脑袋稍稍抬起一点,撮起嘴唇,直伸向管事的耳朵,像要去吻他似的,唯恐对方漏听了他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弗兰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第一节? “你们看这个人!” 位于纽约长岛西南部的港湾小镇休利特(Hewlett),被认为是美国最宜居的区域之一,常年风浪平和,海滩舒适,社区里别墅林立,很多年来一直是高品质居住区。若从这里出发,驾车约一小时,便可跨过布鲁克林,到达曼哈顿的华尔街。因此,休利特可谓毗邻喧闹的宁静之所。1948年2月5日,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就出生于此。 埃罗尔的父亲是军医,在埃罗尔出生时身为驻俄克拉何马州锡尔堡基地(Fort Sill,Oklahoma)上尉。锡尔堡基地是美国陆军四个基本训练基地之一,承担野战部队和炮兵训练任务。埃罗尔的父亲在家中有一间医生办公室,收藏有几百本医学书籍,书籍里有很多“古怪的”医学照片,其中包含一张精心印制的骷髅头骨版画。在放大镜下,能看出头骨的一段线条是由细小的《独立宣言》中的句子组成:“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证自明。”遗憾的是,1950年12月10日,埃罗尔的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当时埃罗尔还不满三岁。父亲去世后,家中的医生办公室改为客厅,但书籍和家具陈列保持了数年未改变。 眼睛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埃罗尔。他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有斜视,斜视虽不影响他看到东西,但会妨碍双眼配合构成立体形象和形成正确的距离感,同时也影响美观。父亲去世后几年,母亲觉得埃罗尔稍大一些了,可以着手解决斜视的状况了,于是做主为他做了眼部手术。手术后一段时间里,童年的埃罗尔被遮住视力完好的眼睛,以促进动过手术的眼睛机能的发展。只不过,孩子耍滑头的天性使他没能严格遵守不去使用那只好眼睛的医嘱。 当他在长岛成长的时候,除了和很多普通的孩子一样喜欢看电视,并没有对电影、影像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而是更喜欢“地图、集邮和收集三叶虫”。 埃罗尔·莫里斯的母亲毕业于在音乐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茱莉亚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虽然她并不出名,但在社区范围内算得上是一位音乐家,并从埃罗尔和他哥哥童年时代起就培养他们学习音乐。这种教学是很有效果的:据朋友描述,哥哥诺艾尔·莫里斯(Noel Morris)在高中时仍是古典音乐的狂热爱好者,房间里摆满了高保真音响设备,甚至,诺艾尔可以任意听上几个小节,随即判断出这一段乐曲属于哪部古典音乐。而作为导演的埃罗尔·莫里斯直到现在,仍能完整演奏大提琴曲目。 埃罗尔·莫里斯就读于休利特小学(Hewlett Elementary School),与他同班的同学中,有些也成长为所在领域的重要人物,如曾任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主任的布伦特·格拉斯(Brent Glass),美国体育迷非常熟悉、长期担任 ESPN(娱乐与体育电视网)体育评论员的托尼·科恩海泽(Tony Kornheiser),前《村声》(The Village Voice)董事会主席大卫·斯奈德曼(David Schneiderman)。 1964—1965年,自十年级(大致相当于中国的高一年级)起,莫里斯开始就读于佛蒙特州(Vermont)的寄宿学校——普特尼学校(Putney School)。在读书的同时,他持续学习大提琴,并在法国度过了高中期间的一个夏天,跟随作曲家、“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教师”娜迪亚·布朗热(Nadia Boulanger)学习音乐。说来也巧,布朗热曾经教授的另外一个学生,正是莫里斯未来长期的合作伙伴——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格拉斯在 1965—1966年跟随布朗热学习作曲,那是他28—29岁的时光。据格拉斯在自传中说,布朗热是他见过最杰出的音乐大师、教育家;相对应地,布朗热也对尚未成名的格拉斯大加赞赏,并寄予厚望。但是,并没有记载布朗热对莫里斯的音乐水平有过评价,可能和格拉斯这样出色的学生比起来,莫里斯的天赋并不在音乐方面。 莫里斯学习大提琴多年,并且曾与母亲进行家庭合奏,演奏贝多芬的《A大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Op.69》,或者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菲利普·格拉斯谈到与莫里斯的合作时也曾说,“与他合作很难,因为他演奏大提琴很出色,他清楚所有的配乐原理”。 年少时的莫里斯不仅是音乐学习者,还热衷于文学阅读。作家马克·辛格(Mark Singer)写道,莫里斯“热情地阅读了十几本‘绿野仙踪’系列童话,观看了很多电视节目”。他对文学的兴趣保持终身。莫里斯在接受访谈和写作专栏文章时频频引论文学作品,其中也能看出他喜爱的作家的特点:讽刺、幽默、黑色、与死亡有关,并且带有学者气。比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莫里斯欣赏他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以及在多部作品里混淆虚构和现实;安布罗斯·比尔斯,莫里斯曾说他那本集讽刺、挖苦、影射于一体的《魔鬼辞典》比《牛津英语词典》还要准确;埃德加·爱伦·坡,无疑是黑色气质和死亡氛围带来的影响;还有能明显看出灵感溯源或明确提及的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刘易斯·卡罗尔、托马斯·品钦、弗兰兹·卡夫卡、威廉·福克纳等,以及作为作家的伯特兰·罗素,其作品中拥有清晰透彻、令人拍案叫绝的幽默。 * 本书是对美国纪录电影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的研究专著,是作者超过十年积累研究的成果。作者采用“拆解与延伸”的研究法,将莫里斯的作品打散,按“专题写作”“关键词”的方式结构本书,更加凸显莫里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表达。 * 有助于读者更深入、更全方位地了解这位纪录电影大师,也鼓舞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去追逐自己的电影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