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表达
作者简介
李沁云,本名李婧,1981年出生于河南商城。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研究生阶段赴美深造,先后在俄勒冈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波士顿学院及波士顿精神分析研究生院就读。出国前短暂地做过纸媒记者,后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大学。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成人精神分析项目候选人。自大学起在中文刊物上发表散文、小说、影评与诗歌作品。
内容简介
那么对我来说,对人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现在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我想用一个抒情化的表达来点出我在此时此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它关于“你”,关于“我”,关于在“你”的眼睛里看到“我”,关于看到却难以被言说的一切。 ——《关系:那些难以言说的,以及其他》 面对那些碎片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们带着棱角,稍不留神便会伤人。 ——《必须凝视深渊》 仍有很多生命经验中的碎片,在等待着我的凝望。在我有足够的勇气长久凝视自身内部深渊的那一天,我想,我会投给它的纵深处一个更深的凝望,然后,我便可以坚定地跨过去了。 ——《必须凝视深渊》 然而在治疗师的办公室内进行着的,不仅仅是交谈或符号的交谈,更是真实无比的人生…… ——《言说:话语和话语之外的》 我的工作不是让来访者在每一次离开我的办公室时都感到轻松、愉快,因为面对问题肯定是痛苦的,而如果不面对问题,则永远不会有改进。我认为,我的任务是分析来访者的处境,和他们一起去发现改变现状的可能性,并陪他们走过这段探索的生命,见证他们完成这段生命的意义。 ——《帮助:助人绝非易事》 正如我认为当一位患者来到我面前,他是带着他全部的经验与私人历史甚至国家和民族的集体历史,我也相信当我自己坐在治疗师的位子上,不论我开口或者沉默,在我周遭的空间当中,也氤氲着我一切的情感与思绪,我的爱恨和哀乐,我的生命在时间中轮回的印记,所有的碎片以及整体。当我坐在来访者对面,我不仅是我,也是我以生命去完成的这份工作本身。 ——《学习:每天都有崭新经验》 就像精神必得依附一个身体而存在,人的情感和情绪也必须落实到人际联结上去,在真实的人的身上发生。尽管我在这个不得不活得像个自闭者或分裂样人格者的时期能够享受独处的快乐,但那些时时涌上来的无助和脆弱的感觉也令我明白,“人”的意思,是人与人的联结。在新近完成的虚构作品里,我让笔下的主人公选择了与世界告别。当这场瘟疫有可能是人类社会死本能的一次集中爆发,我把被时代所激发的我个人的向死本能放进了文字。而文字以外的真实世界中,那些为了实现真正的沟通所进行的种种努力,那些明知不可能也要不停地尝试的时刻,是我和我的来访者们身上向上生长的生的力量。它已经在那儿了,无论有没有阳光。 ——《联结:“人”的意思,是人与人的联结》 在语言终结之处、在智慧显现的地方,我们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名词或标签。 ——《布施:咨询师职业意味着自爱和爱人》 我所接受的现代精神分析流派的训练,鼓励分析师体验并承认在与患者坐在一起时被唤起的一切感受。最喜欢的督导曾告诉我:这些感受即是我们的工具,只有我们自己无畏地领受了这些感觉,我们才能帮助来访者去面对并经历它们。 ——《精进:体会来访者的感受》 我认为,事实上,由于创伤体验的主观性质以及人的存在性处境,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遭遇创伤并去处理它的过程,完全未曾经历创伤的人并不存在。 ——《精进:体会来访者的感受》 我的患者们所体会到的所有的痛苦,以及我被唤起的那些疼痛的感觉,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定会经历到的,也是每个活着的人都要独自去面对的,没有人能够代替另一个人去承担。督导曾告诉我:活着本身即是冲突。人生的功课,尽管我们把前贤的智慧都印在书上,也还是要有一个又一个个体的人、个体的“我”去一点点探索和学习,因为从书上得来的东西不可能真的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个体去一遍又一遍地体验痛苦并从中学习人生智慧,这里面有一种悲壮感。这或许就是生而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吧,我觉得。 ——《精进:体会来访者的感受》 问题是冲动性强大的病人多数都不会给我这个时间(本质上亦是他们对自己没有耐心)去等待意义逐渐浮出水面,明明咨访关系才刚刚展开,治疗就由于患者的离开而结束了;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相当急切、急躁的年代。 ——《禅定:临床工作里的“禅坐”与观照》 心理治疗的目标并不是帮咨客解决生活中的任何具体问题,没有任何一位治疗师能够真的在现实层面帮来访者做什么,但一个被疗愈的访客则可依靠完善起来的内心去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决定。 ——《禅定:临床工作里的“禅坐”与观照》 我有时沉默,有时需要开口,所有的所有都意在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 ——《禅定:临床工作里的“禅坐”与观照》 医生被我无意间目睹的反差,昭示着他作为一个人所背负的巨大冲突。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和这位医生一样,不得不在生活中负重前行。 ——《智慧:仅有慈悲是不够的》 然而拨开幻梦的表象以及附着在其上的焦虑、痛苦、恐惧等种种情绪,我们往往能够听到对爱的询唤,以及有时候许多带着生猛生命力的其他内容。这些声音埋藏在生活表层的细碎感受之下,须得允许自己痴人说梦,方能与心底的愿望相遇。 ——《精神分析有时就像痴人说梦》 精神分析是心与心的一场奇遇,每一位患者都是带着自己的心内之物与分析师相遇的,而分析师回馈以自己身上和人格里已经被治疗过的、健康且有生命力的部分。 ——《从精神分析看“一切唯心造”》 我们的心远远比我们的大脑聪明,在脑子能意识到一件事以前,心早已对它清清楚楚了。而且我觉得,象征化沟通这件事在生活里也时时发生,只不过在一个集中的分析性的临床空间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的轨迹。 ——《从精神分析看“一切唯心造”》 这粒种子将在一段漫长而有信念感的关系中发芽长大,并最终以满树冠绽放的鲜艳花朵向世界宣布爱意:爱自己,爱生活,爱工作,也爱活着和死去的每一个人。 ——《精神分析候选人的第一课:“培养”病人》 精神分析为何要谈论童年?我认为,如果我们尚未清晰、深刻地反省过自己的生活,我们今天的想法和感受在很多时候就都还是幼年经验的遗存。这个遗迹随着岁月的风化反而越来越坚固,在它之中,那个弱小的孩子仍在无声地呼喊,因为他/她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他/她也并不知道,困住自己的,实际上是已风干在时间里的一些影像,虚幻无比。也因此,我真的觉得,谈论童年是爱自己的表现:爱过去幼小的自己,也意识到并热爱自己身为成年人的强大和力量。尤其当人们在精神分析的设置中回忆和探索童年,这是在分析师的注视下所进行的一种呼唤爱和接受爱的行为。 ——《幻影重重的世界里,那个孩子仍在无声地呼喊》 在一个完整的精神分析过程里,病人自婴儿时期起对自己、对重要客体的全部想法和感受都会呈现在他与分析师的关系当中,尤其是那些始终没能被患者的自我所接受、被深度压抑了的内容。 ——《我们来说说爱吧,这让人向往又害怕的东西》 活着,作为一个人真实地活着,是什么感觉?我觉得,真实活着的感受里势必包含着爱和被爱的感觉,爱使生命变得鲜活、生动。 ——《我们来说说爱吧,这让人向往又害怕的东西》 要如何抓取那仿如岁月遗照的记忆碎片,并以其拼凑出有关自我的真相?要如何与幼年的自己相连通,帮助那个仍在我们内心的幽暗处无声呼喊的孩子渐渐长大?要怎样才能穿越几十年人生中最初保护我们但现在已妨碍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造围城,实现自由表达和自如、自洽的生活状态?精神分析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临床过程里的自由联想。 ——《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 人们来到我的会谈室,常常是想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社交障碍、情绪问题、事业危机、亲密关系无能……可实际上所有这些诉求里都回响着同一个声音:我想作为我自己,更幸福地活着。 ——《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通往的是那些一直被深深埋藏起来的,我们于人生早期遭遇到的苦情感体验。在幼小的年龄上,我们没有能力去理解和消化这些情绪的山洪,于是它们被忘掉了,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在岁月的发酵中变成难以拼凑出完整形状的碎片;它们不时浮出意识的地平线,或许我们想抓取,却因其不规则的尖锐形状而伤到我们自己。 ——《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 其实,帮患者培养起自由联想的能力,且在对方的口头表达受阻时施以有效的干预,绝非易事。更重要的是,自由联想通往的是那些一直被深深埋藏起来的,我们于人生早期遭遇到的痛苦情感体验。在幼小的年龄上,我们没有能力去理解和消化这些情绪的山洪,于是它们被忘掉了,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在岁月的发酵中,变成难以拼凑出完整形状的碎片;它们不时浮出意识的地平线,或许我们想抓取,却因其不规则的尖锐形状而伤到我们自己。可是通过自由联想,它们将在精神分析的过程里被松开桎梏,拼成有意义的图形,曾经冰封的冻土也会一点点融化成温暖、湿润的土壤,并开出自由表达和自在感受的花朵。 ——《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 焦虑本身不是一种情绪,而是对某些情绪的防御。 ——《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 分析师会邀请躺椅上的那个人通过自由联想来深入他们自己的感情生活和情感世界,因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暂时被掩埋在那个人情感空间里仍以碎片形式存在着的过去岁月的遗照之中。 ——《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 我的督导 Dr. J 曾向我强调,必须重视病人讲述的每一个梦,因为梦里可能隐藏着他们目前尚没法以语言向分析师所表达的内容。 ——《请把梦讲给我听,请允许我读你的心》 这里我明确地再表达一次我对人们心灵世界的看法:无法以言语说出复杂、深层的想法和感受,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没有形成过复杂、深层的想法和感受,或至少其碎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既有广度和深度,又富于情感逻辑的,只是这些内容未必全部位于我们的意识领域。 ——《请把梦讲给我听,请允许我读你的心》 假若在每个人的人生之旅中,我们确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且因“道路不同”,因不得不一次次地失去我们所爱的客体或求之不得的自我而终将与他们“会见无期”,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所有人都必须孤独地走过这些剧痛的创伤时刻而无法避免它们的发生? 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试图为这样的问题寻找答案,会让我感到要站在生活之外去对它加以思考和判断,然而在我现有的人生中,我曾太久地站在生活以外。面对真相常常是令人痛苦的,但我的精神分析历程已经教会了我,发现和面对真相是通往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如果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丧失之痛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呢?如果孤独地走过那些心灵剧痛的时刻便是生活的代价呢?白胡子督导对我说过的“生而为人就意味着不断经历内心的冲突”,我一直记在心里,而且我还要加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把这句话变成:生而为人意味着不断地经历丧失感和内心的冲突。 ——《探索人类的心灵这件事,永远也不会过时》 心理治疗是一个人与另一人之间,人性的相遇。 ——《探索人类的心灵这件事,永远也不会过时》 精神分析除了是一种有关人心的理论之外,更是一条实践之路:它关于临床工作者如何带着其全部的人性去接近和理解另一人的人性,如何以其自身被治愈过的、相对健康的心灵,去容纳并滋养另一个人的内心。 ——《探索人类的心灵这件事,永远也不会过时》 在我看来,就连最成功的精神分析也不会塑造出完美的人,因为完美在我们的世界里绝不存在;人生的最优解,其实是接受生活的残缺,并持续生动地活着。 ——《神啊,请多给我一点时间!》 精神分析的本质有关弄清楚,是什么样的潜意识因素妨碍了一个人去“充分地生活”…… ——《神啊,请多给我一点时间!》 能被心灵形成语言并说出的部分,才是我们真正拥有过的人生。 ——《一起写一部成长小说》 成长本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的课程。 ——《一起写一部成长小说》 *多角度深入理解精神分析。本书记录精神分析师李沁云从2017年至今在不同阶段的思考,包括从学徒期的被治疗体验、新手心理咨询师经历,再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的感悟。多角度深入理解精神分析是什么,精神分析包括哪些主要理论与框架等。 *语言深入浅出,极富感情。作者自大学起在中文刊物上发表散文、小说、影评与诗歌作品,有极好的语言文字功底,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病例解读与理论知识串联起来理解,并以极富感情的真心理解病人及其经历,帮助读者在此过程中也看到自己的伤痛。 *从不同视角看到创伤,理解创伤,治愈自己。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及其患者在治疗中诉说的伤痛,能对照看到自己的困境,即我们读者的伤痛也被看到、理解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得以抽身客观看待书中的个案和我们自己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自己。 *艺文志?心声新书,不只精神分析的理论知识,更是在写生活,写对心的照顾。在节奏日益快速的当下,人们似乎逐渐忘记关照自己的内心,而沁云对与“心”和“感受”的反复书写,也是在帮助、提醒我们去感受自己的内心,那里有快乐,也有伤痛,我们去体验,去直面,才能获得生命的又一次成长。她的这份书写,并不仅仅在写精神分析工作,也在写作为人,与他人的碰撞,以及生活、工作中的难处。她将佛理落实到心理治疗工作中,这样哲学性思考,亦可以帮助我们延伸开来,重新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