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第42辑)

外国哲学(第42辑)
作者: 韩水法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103.50
折扣购买: 外国哲学(第42辑)
ISBN: 9787100205467

作者简介

韩水法,1958年生,浙江余杭人。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康德哲学暨德国唯心主义、政治哲学、韦伯与社会理论、当代中国思想、大学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汉语哲学。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译著三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

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中,海德格尔对此在(Dasein)如何在世界中存在、以及此在和他人(the Others)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讨论。通过这些讨论,海德格尔得出结论:此在同时以非本真(inauthentic)和本真(authentic)的方式存在。不过,在《存在与时间》第一部的讨论中,海德格尔似乎认为“是”(is)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此在自然而然是一个不可被分解开来加以讨论的整体,而并未对于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实现、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被实现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文就将以此在的自我同一性何以可能为论题展开讨论。 在当代的学术讨论中,对于海德格尔语境下的“自我”问题的讨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文本出发,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来解读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此类讨论一般认为海德格尔之“自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类则将海德格尔的理论与以弗洛伊德、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相结合,通过精神分析学派围绕“自我”的大量讨论来尝试澄清此在之“自我”的特殊结构——这一类的讨论往往认为海德格尔语境下的“自我”包含一种不可避免的分裂。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研究进路,这些学者大都认同海德格尔对于此在之存在方式的讨论是对于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的核心关切——即,对于“‘我’与非我之存在的关系问题”和“人格同一性的持存问题”——的一种全新的回应: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下,此在的存在是从“日常性”(everydayness)开始的,也就是说,此在之自我的存在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者相关联,这构成了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此在”并非一个与周遭事物互不相干的独立的主体,“世界”也并非一个独立于一切主体的客体——“在他看来,自我与世界的截然分割恰恰是使笛卡尔传统下对自我问题的讨论变得困难的首要原因”。 第一类的讨论主要见于麦克马纳斯的《海德格、本真与自我》、米切尔的《海德格的哲学与自我理论》等学术著作或论文中:米切尔认为,此在总是需要通过接触器物、使用语言等一系列方式来接触“世界”,而世界本身又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此在也总是要随着世界所呈现出的不同倾向来调整其自身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世界交互的方式——“我们与世界的交互和我们的操心(care)是密不可分的”,此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者的共处同在”(Being-with-Others)。在这种意义上,此在与世界并不处在一个紧张对立的状态之中,因而这里并无“分裂”可言——在“操心”的过程中,此在和其他的此在以同样的方式和同样的器物交互,这让此在的个体性明显地被消解;通过“操心”的方式,此在得以维持其自我的同一性。拉索尔在《自主性、本真与自我》一文中也将此在之自我同一性的来源归于一种绝对的行动上的自主性(autonomy),而这种自主性可以在《存在与时间》有关本真此在的讨论中窥见一斑。 而马尔霍尔的《海德格尔和〈存在与时间〉》、卡曼的《分析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领会、言谈与本真》、克兹尔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创作》等以《存在与时间》的文本分析为主题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将“自我”问题作为一个核心话题来加以讨论,但从对《存在与时间》相关章节的分析解读中(主要集中在第一部的后半部分),亦不难总结出海德格尔对于此在之自我的特征的刻画。 此外,一些以“自我”问题与主体性问题为核心关切的学术著作中也有部分对于海德格尔之自我概念的涉及——譬如扎哈维的《主体性与自我: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该书结合现象学传统和当代分析哲学的传统围绕作为现象的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经验、自我与他者等问题展开讨论,在“Reflection and Attention”一章中基于“纳托普的挑战”对于海德格尔的自我概念进行了反思。